客家红色山歌传承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福建省龙岩市为视角

时间:2022-11-24 来源:龙岩电视台

(邱子祥/撰稿)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闽西客家山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的快速、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巨变,闽西客家山歌这种传统的、民间的音乐形式失去了其原本生存的深厚土壤,面临巨大传承危机。所以,如何认识闽西客家文化形态,保护性继承闽西客家红色山歌(含歌谣,下同)已经成为一个紧迫严峻和不可掉以轻心的问题。

一、闽西客家山歌的主要溯源

客家作为中国特有的民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今考古学家考证,龙岩市区域在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066年)就有人居住,已经发掘考证出“商周陶窑遗址”。公元前206年间,由于中原一带(如河南省等)连年征战、黄河泛滥等原因,导致百业调敝,民不聊生,大批民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往南迁移。他们先进入江西赣南地区,当再迁移到福建沿海时,因大海阻隔,无法前往。于是,一部份人便在福建的一些小城长汀县、连城、宁化等地住扎下来,继而沿汀江两岸颠沛流离,最后到达广东梅州地区居住下来,这批移民自称是客家人。客家人与当地的畲族、瑶族等原著民,聚居于江河两岸的丘陵地区,共同协作,艰辛劳动,不断开拓土地和种植各种农作物,建立起宗族家园。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创造出居围屋、供图腾、建宗祠的环境,衍生出了特有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交流语言。

人类只要有劳动合作和语音交流,必然会产生自发的歌谣自娱,客家山歌在此也就应运而生了。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倾诉,所以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自唱自娱,随意为之,深接地气,因而在群众中代代相传。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的主要组织部分,客家民歌包括山歌、竹板歌、歌谣、小调、号子、叫卖调、风俗歌、庙堂音乐等。其中,山歌最为流行的市县有:福建龙岩、广东梅州、江西赣州以及广西桂林、台湾地区等。

龙岩地区素有“山歌之乡”美誉,客家山歌自古风行。正是:“一日三餐歌傍(伴)饭,夜夜睡目(觉)歌贴(枕)头。”龙岩地区民歌种类较多,有山歌、竹板歌(五句板)、小调、歌谣、号子和风俗歌、庙堂音乐等。其中,山歌最为流行有长汀、上杭、永定、新罗等的县区。在浩如烟海的山歌中,因农耕社会的特殊环境,情歌占有绝大的比重。正如:“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唔成”。各县山歌因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存在不同的腔调,甚至于一个县内的山歌,也有不同腔调。不少有才华的山歌手,还能运用一个基本腔调,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而唱出不同感情的山歌来。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唱起山歌来,却能触景生情,出口成歌,随编随唱,互动相约,对答如流。

二千多年来,山歌只是在人们生产劳动之余,对上几段山歌,其次是在农闲或农历节日期间,有几村人聚在一起斗唱山歌,这也是民间小型文娱活动的雏形。由于客家人迁徙时交通十分不便,基本是日出而耕,日入而息,文化生活更是封闭型状态。囿于客家人所居山多田少,耕植所获物质非常贫乏,不足自食,绝大多数人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落后生活。因此,不少客家人在清朝末年或中华民国时期,千辛万苦“出洋过番”谋生,主要是到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有的客家人群体又回到中原谋生,不少客家人在迁移途中遇到战乱或其它原因,不得不在他乡谋生,成为“新客家人”。因此,客家山歌随之散落于国外和国内的其它地区。

客家人有“宁忘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无论在哪,他们均保持在客家地区时的习俗和文化,唱山歌交流同乐和沟通情怀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只要有客家民系存在,客家山歌就不会消失”说法。

二、闽西客家山歌的基本特点

闽西客家山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它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之间,而是在长期的客家人的劳动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和传承载体。其显著的特点有四个。

抒情性: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唱来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山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诉说及抒发倾慕对方的相思之情,欲结良缘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就客家山歌抒情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自我陶醉类。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交流感情类。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在客家社会里,封建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感情交流。由于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进入无人之境,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放纵,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来。三是调闹戏谑类。就是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相以山歌回应,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

想象性:客家山歌具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的万事万物都体现出感情和生命,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山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挑担能达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同时,又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教化性:客家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的启迪道理也让人铭记于心。如“十月怀胎”山歌中的“……八月怀胎真苦情,日难坐来夜难眠,床头坐到笃目睡(打瞌睡),身体总觉无精神……”教育世人要孝敬双亲,感恩父母。又如“十劝郎”之“……三劝郎来莫睹摊,十个好睹九落难,几多睹到无食着(穿),一生流浪远故山……”规劝青年勤劳致富,恪守底线,杜绝巧取豪夺,睹博发财等恶习。

规范性:客家山歌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从客家山歌劳动歌、劝世歌、情怀歌、行业歌等来看均是体现出这样的规范。也有每首四句,每句五字,逢一、二、四句押平声韵的。

三、闽西客家红色山歌的创作实践及其重要影响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大贫苦农民在属于自己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实现了人的价值,在闽西传唱了几百年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山歌此时已突出成为苏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且深深烙上了火热的革命时代印记,一扫旧民歌那种哀怨苦闷的悲戚情绪,代之以昂奋激扬的革命精神。邓子恢、张鼎丞、范乐春、卢肇西、刘永生等许多闽西革命斗争的领导人和积极参与者在这场新兴的苏区革命歌谣运动中高声呐喊,起了旗帜和鼓手的先锋作用。当时担任上杭县委宣传部长的邓子恢非常重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进行革命宣传,被称为“山歌部长”。在永定土生土长的张鼎丞秉承了客家民风,热爱山歌,在领导永定暴动前后教群众唱的一首《农工歌》,流传甚广。阮山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如《土豪恶》《救穷歌》《闽西革命曲》《识字运动歌》《设立工农银行歌》等,被誉为“把战鼓擂得最响的人,时代号角吹得最嘹亮的人,是永不知疲倦的人”。有“红色小歌仙”之称的张锦辉从小受党的教育,积极投身革命,自编自唱了许多山歌。1930年3月,年仅15岁的张锦辉不幸被俘,临刑前,她大义凛然,高唱山歌:“唔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当,一心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

闽西苏区客家革命山歌歌谣创作活跃,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富有强大的革命鼓动性和战斗号召力。闽西社会各界人士创作流行的革命歌谣就有上万首,这些歌谣紧扣时代主题,直接反映了苏区军民的斗争和生活,直接服务于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武装斗争、巩固政权、支前扩红、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建设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宣传革命道理,揭露黑暗统治,号召人民斗争。这些歌谣与闽西旧式歌谣一脉相承,控诉了人民大众在地主阶级和封建军阀压迫剥削下的痛苦生活,道出了这种悲惨生活的根源,唤醒了广大工农的觉悟,使同样的诗作题材的思想内容格调得到了升华,《农工苦》《工人苦》《农民苦》《救穷歌》等都是这类诗歌的典范之作。如《穷人叹》:“千般叹来万般恨,思前想后越伤心,出路唯有来革命,杀尽资产与劣绅”。主要诉说穷人凄苦的阶级根源,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号召大家听党话,跟党走。如《挑担苦》《耕田苦》《农民苦》等,生动形象地描写旧社会社会底层群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牛马般的生活。“挑担苦来挑担苦,一日唔挑冇米煮;自家冇食还过得,子女爷娘要饿肚。”“头一痛苦是工农,着件衫裤补千重,三餐食的番薯饭,住的房子尽窟窿。”歌词寓意深刻,深接地气。

在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党和红军还特别重视利用民间歌谣、山歌形式发布文告,宣传土地革命纲领。1929年1月由朱德、毛泽东签署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是迄今所见流传于闽西苏区此类作品的第一篇杰作。这份极可能出自毛泽东之手的四言体布告,宣扬了红军政策主张和红军严明纪律,布告最后写道:“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可以说,这份布告是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的一份宣言书,也是苏区革命歌谣的最早代表作之一,对后来革命歌谣起了开拓性的样板作用。此后,类似的四言体、六言体、七言体的布告被大量采用,如1929年5月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的《请看张贼遁民的罪状》,1930年胡少海、张鼎丞、卢肇西签署的《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等,这些运用民间歌谣形式发布的政治文告,充分发挥了其在民众中独特的魅力,巧妙而有效地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苏区文学运动的发展。

(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记录革命斗争和苏区建设的成就。这些歌谣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作战和根据地战斗历程。如《歌唱共产党小调》和《一九二九年的红军》二首歌详细记录了1929红四军从井山进军赣南、闽西的重大事件,生动描写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火热情景。《打破铁上杭》则对红四军攻打上杭城一事作了具体描述和艺术再现。又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支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点灯笼访贫农”。反映了广大苏区军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于保卫苏区、建设苏区的各项斗争之中,取得了苏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绩。又如《打到漳州去》的“自己力量更加强,更有把握入东江,夺取闽粤赣三省,何愁团匪不灭亡。总爱工农力量强,龙抚团匪大恐慌,一个一个无路走,情愿交枪来投降。”

(三)歌颂共产党、红军队伍、革命领袖和红色政权。苏区人民深刻体会到只有共产党和红军才真正使他们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奴役的处境,获得新生,他们便用歌谣的有声语言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感激之情。如“娥眉月子角弯弯,红军来了最喜欢。农民翻身全靠党,千言万语颂党恩。”“日头一出高万丈,幸福山歌岗上唱。歌唱恩人毛泽东,歌唱救星共产党。”“人民政权苏维埃,恩情比天还要大,领导人民分田地,分田分屋又废债。”同时,苏区人民创作了大量反映拥护红军、支援革命的歌谣,如《扩大红军歌》《送哥当红军》《革命大伙干》等,无数优秀苏区儿女正是在这些催人奋进的扩红歌谣声里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如《十劝亲郎革命歌》《红军十劝妻》等,描写妻子动员丈夫、女友动员男友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的情形,表现了青年男女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反映了苏区妇女支持革命的高度思想自觉。如《十劝妻》等写道:“红军尽力为民众,性命牺牲也甘心”“家中两个老爷娘,丈夫出外你奉侍”“不怕反动烧屋房,不怕反动来造谣”,描写即将奔赴前线的红军战士对妻子的真诚叮咛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苏维埃政府倡导扫盲运动,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如《识字运动歌》:“有目不识字,可比一瞎子,行不辨东西,要人来指示”“现在就不同,政权归工农,识字有机会,大家要用功”。

(四)讴歌百姓美好生活和幸福爱情。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人民群众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因此而产生了大量充满进取精神和革命斗志的生活及爱情歌谣,如《提早春耕歌》:今年不比旧前年,残酷战争在眼前,保证秋收加两成,春耕提早莫迟延”“多开荒地与荒田,多铲草皮好肥田”等,主要描写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区军民,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再如《妇女歌》《自由结婚歌》的“男女结婚理应当,先到政府讲分详,既然政府已批准,不许旁人来阻挠”“寡妇任其去自由,随其意思结别人,唔要以乡为界限,唔要强迫禁止人”,反映苏区妇女挣脱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包办,获得婚姻自由喜悦心情。 如《革命穷哥妹不嫌》唱道:“花花公子妹不捡,革命穷哥妹不嫌,梭标打出红世界,也有银财也有田”。

1934年,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从大量的闽西苏区革命歌谣中选择了65首编辑为《革命歌谣选集》,其序言称:“它道尽了农民心坎里面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颂,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

四、弘扬和传承闽西客家红色山歌文化的若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闽西客家红色山歌是苏区精神的内涵展示,传承和发展闽西客家红色山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筑牢精神高地。闽西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鲜活实践中培育而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具体就是“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的祖国情怀;“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精神底蕴;“勇于担当 实干兴邦”的自觉责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所以,传承客家红色山歌,对推动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筑牢信念根基,铭记初心使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当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风云激荡,多种思潮并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不言而喻。红色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膏壤,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们成长和发展中有道德教化、引牌指路、精神激励的作用。人们在络绎不绝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思想受启迪,心智受感染,带着这些情怀,把红色文化融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必将形成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思想动力。

凝集奋进力量。红色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相应的文化软实力与之匹配。目前,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故意抹黑、损害中国的名声,这就需要我们用红色文化教育和引导人们,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弘扬社会正能量。客家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民俗风情,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以客家山歌为纽带,以文化符号为载体,能汇集世界客家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和祖国和平统一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闽西客家红色山歌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山间客家人普遍出外谋业,离开了故土,住进了城市,于是原先依附于山野劳动和田园生活的客家山歌因失去赖于生存土壤而日渐式微。

(一)新生文化冲击。步入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不仅可选的娱乐方式众多,而且,新潮的音乐也层出不穷。而客家山歌的音韵和格律还是原始固定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客家山歌的传播方式仍然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大众媒体发达的新式形势下,年轻人接受的文化的方式多倡助于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二)思想创新滞后。传统的客家山歌都是遇山唱山、遇水唱水,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再加客家山歌土域音乐的调试结构,配器旋律过于单调等,不能触及年轻人的文化心灵需求。没有创新性的客家山歌作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导致客家山歌逐渐被人疏远和遗忘,这是影响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宣传鼓动乏力。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客家山歌比较缺乏现代网络、高新视频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和策划。现在的年轻人观念上感觉属于民族音乐的客家山歌老土、很低档,而热衷现代的流行歌曲,致使客家山歌的传承遭遇瓶颈。

(四)培训观念偏差。在社会教育培训层面,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兴趣班学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外国西洋乐器及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等本国传统乐器,认为学好这些可掌握一门技艺,对其成长有好处。对于让孩子学习唱歌,特别是学唱客家山歌少之又少。同时,即使现在本土农村的孩子,因其父母辈基本上没受山歌的熏陶,爷爷奶奶辈虽有客家山歌的唱学实践,并有隔代教育的习惯,但并不受到子女的欢迎,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山歌传承力的极度弱化。

六、闽西客家红色山歌传承和发展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革命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闽西不仅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堿,也是客家红色山歌的重要诞生地,客家红色山歌是闽西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升华客家红色山歌的厚重原素,积极颂扬苏区人民冒死奋斗精神,精心保护、传承与发展好客家红色山歌,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红色山歌”品牌,实现创新突破。客家红色山歌是基于客家山歌而发展形成的一种舞台艺术,要通过举措创新,来充分展示其正能量、精气神。一是创新理念。客家红色山歌传承暨是政治责任,也是文化艺术传承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充分惦量传承者的职责和使命,以坚强的刚毅力,用超常的应对法,发散性的思维,推动客家红色山歌的传承。例如:新创作的《哥哥出门当红军》《风吹竹叶响当当》《红军阿哥慢慢走》作为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井岗山》的主题曲和插曲,通过融入现代手段,赋予了这些客家山歌全新的风味,获得了社会和观众的广泛的好评。二是创作精品。大力鼓励作曲家深入基层、村寨、农户采风访问,提升文化内涵,张扬艺术成效,创作出具有客家山歌特点、又有时代音乐韵味的曲目,使客家红色山歌更具新颖性,更富时尚性,更显可唱性。根据审美观念,对客家红色山歌进行形式上的合理创新。如将只有独唱、对唱形式扩展到小组唱、表演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将单声部山歌发展成多声部;将无伴奏或者单一伴奏形式进行现代风格的配器处理等,满足多元文化环境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三是创造氛围,科学的、民族的、艺术的、时代的才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客家红色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应该用科学的声音去演绎,让更多的人认识客家山歌,让更多不同层次的人群感悟客家红色山歌的艺术魅力。

创设“红色山歌”舞台,激励群众参与。大力挖掘客家山歌内涵,让客家山歌展示出更加鲜活的时代魅力。一是科学制定“红色山歌文化宣传战略”,在重大节日、隆重活动、项目推介中充分展示红色山歌文化,引导社会各方为宣传红色文化,传唱红色客家山歌作贡献。其次,要针对客家红色山歌原汁原味,深接地气的特点,以专门舞台,特色比赛的方式,大力鼓励特别是年轻人独唱、合唱红色山歌,形成浓厚热烈的红色客家山歌宣传氛围。同时,要通过“唱红色客家山歌”比赛、“唱红色客家山歌”调演等方式,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唱红色客家山歌活动,让传唱红色客家山歌进基层,接地气。 加大对客家红色山歌的宣传力度,让客家红色山歌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用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提高社会的接纳度,让大众了解客家文化,感悟客家山歌。

精选“红色山歌”课程,促进师生互动。客家红色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把红色客家山歌刻录成VCD、DVD光碟,制作伴奏,制成MP3或MTV,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客家红色山歌,体会客家红色山歌,唱响客家红色山歌.并通过师生带动,让红色客家山歌带进千家万户。同时,整合和提升师资力量,积极培养山歌人才,鼓励青少年一代担纲山歌演唱传承任务,为传承客家红色山歌作贡献。

鼓动“红色山歌”传承,汇集社会力量。客家红色山歌的发展需要社会和大众普遍的思想解放。一方面,政府出台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客家红色山歌社会传唱活动。建立红色客家红色山歌传承人职称考评制度,对符合条件者授给相对应的职称,并给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积极为客家红色山歌传承人提供更多和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以达到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传唱客家红色山歌的目的。另一方面,成立涵盖教学、表演、创作等专业权威的文化研究会和行业协会,以推动文化传承工作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最后,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客家红色山歌的特点,有计划地在博物馆、展览馆、传习所、旅游景点等地常态性开展客家红色山歌宣传和展演活动,使客家红色山歌更具认知度和认可度,实现客家红色山歌深接地气、广聚人气的目标。

综上所述,客家红色山歌可以说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符号的代表。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就一定能迎来客家红色山歌持续传承和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

红土地网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