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太平区 永远的苏维埃

时间:2018-01-11 来源:闽西新闻网

图为中共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

永定太平里最早建制于宋代,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4个乡镇,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太平里是龙岩、永定、上杭、南靖四县的通衢之地,区位优势明显。苏区时期,在太平里设立了永定太平区,曾是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第一直属区和重要的革命中心,创造了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的光荣业绩,造就了永远的苏维埃。

闽西土地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马列主义逐渐传播到山重水复的太平里。一批在外地求学或做事的太平里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如林心尧、简祥明、郑庸经、林修富、王奎福等陆续回到家乡,通过创办“同志学校”和进步社团等,宣传马列主义先进思想,使太平里成为闽西最早的革命思想传播地之一。

1927年10月中旬,中共太平支部成立,1928年3月成立中共太平区委。此后,太平区党组织重新组建农民协会,开办兵工厂,发展农军武装,进而组织开展了反对龙岩军阀陈国辉部苛派太平里“马路捐”两万元的斗争。永定暴动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宣传部长王海萍于7月上旬来到太平里,成立了以王海萍为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为副总指挥的“闽西秋收暴动委员会”,发动太平里秋收暴动(史称“闽西第五大暴动”)。暴动失败后,暴动队伍编成太平游击队,奉命开赴蛟洋,参加曾省吾、罗瑞卿组织的军事政治训练,并编入闽西红军59团,后来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3日上午一举攻下龙岩城,下午进军永定,解放太平里。当晚,毛泽东在坎市“德豫翔店”主持召开太平区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太平区革命委员会。5月底6月上旬,红四军分兵太平里,打开了本地的革命局面。6月2日,太平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此后,林修富发动永西暴动,张元寿发动田地暴动,配合红四军掀起土地革命的高潮,太平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闽西土地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闽西苏区的第一直属区

1930年12月,龙岩城失守后,闽西苏区党政军等40余个机关迁入太平区的虎岗。后党中央派邓发来到虎岗,主持召开闽粤赣边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闽粤赣边特区委,实际代替了中共闽西特委的职能。此后,又相继建立中共闽粤赣苏区军事委员会、红军闽粤赣边区司令部。1931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将太平区划为直属第一区,太平区委直属闽粤赣边特区委领导。从此,太平区成为驻虎岗的闽西党政军机关的前哨阵地和闽西苏区的革命领导中心。

为了建设好闽西苏区的第一直属区,党组织从一开始就重视武装建设,在各乡成立赤卫连,并依托在蛟洋受过严格军事政治训练的太平区游击队成立太平区赤卫营,拥有300余人枪,下辖4个连,注重在战争中经受检验,成为中共闽西特委报告中称赞的“战斗能力最强”的游击队。在扩红运动中,区赤卫营曾多次奉命整营、整连编入地方红军,数量达千人之多。1931年7月,共青团闽西特委在给苏区团中央的报告中,表扬太平直属区慰劳红军、帮助红军工作做得特别好,已经超过预定计划,补充红军学校、彭杨军事学校的学生也超过原计划的一倍。

随着闽西苏区政治军事中心迁入虎岗,从1931年初开始,太平区成为闽西苏区各项建设的光荣模范和后勤保障中心。

太平区委、区苏政府领导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分配好区乡的土地。其中,高陂上万农民就分得土地2万余亩。太平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29年秋季至1932年,仅高陂每年粮食就增产15-20%,支援红军达20万斤至25万斤之多。群众由衷地唱起“红军真是好主张,帮助农民多打粮”的山歌。

太平区苏重视发展工业生产,先后办起了兵工厂、被服厂、炼铁厂、石灰厂、硝盐厂、造纸厂、铸锅厂和小煤窑等。设在虎岗的闽粤赣军区兵工厂能制造土漏底步枪,翻造子弹、手榴弹等,区产的石灰等远销上杭、大埔等地。

闽西苏区的桥头堡和前哨阵地

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把闽西作为第二次“围剿”苏区的突破口,派兵从东线战场大举进攻闽西苏区,重点是闽西苏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虎岗。为此,闽西苏区提出“保卫龙岗、虎岗”的口号,把视为闽西革命桥头堡的太平区,当作反抗国民党对苏区第二、三次“围剿”的主战场和闽西苏区大本营。高陂“遗经楼”紧扼高陂通往虎岗的必经之路,是永定方形土楼规模最大者,建筑坚实牢固,闽西红军新十二军1个团和永定县独立团在此驻守,阻击敌人达半年之久。8月初,高陂爆发最后一场战斗,敌人分数路强攻,我军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遗经楼”,高陂无险可守,敌49师于10日攻占虎岗。在此之前,闽西党政军机关已全部撤离虎岗,迁往上杭白砂。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东征龙岩、漳州,成功收复太平区。太平区成为红军攻打龙漳的拥军扩红支前的最佳后方基地。当时,仅高陂就去了200多人,搬运战利品,运送伤病员。伤病兵由西陂“伤兵接待站”医生林彤庆负责敷药包扎后,接力转送至虎岗、上杭溪口等地的红军医院。1932年底至1933年春,太平里成为十九路军和红军争夺的战场。1934年春,张鼎丞指导成立太平区工作团和游击队,杀回高陂,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永远的苏维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太平里有包括开国少将王全珍、卢仁灿、王平水和著名烈士张元寿等近200人参加长征,他们中大多数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高陂先后成立永太特区、太平区苏和永太县委、县苏,组建永太县游击队,使太平区成为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1936年6月,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七支队成立,太平中区游击队整编为第七支队第二大队,1938年春被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的一个营。太平里优秀儿女邱立生、游梅耀、郭金海等随军北上抗日。

1940年“闽西事变”后,太平里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转入山区,保存有生力量,坚持隐蔽斗争,开展生产自救活动。龙岩、永定县委在坎市开辟了隐蔽生产基地,领导民众开展了保田斗争,至新中国建立,太平里尤其是岩永靖边的培丰等地,基本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分配成果。

抗战胜利后,中共永定县委和闽西地委先后组织永西北工作团、岩永工作团在太平里活动,为配合解放大军南下和解放全闽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5月国民党永定县长赖作梁跟随闽西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随后,高陂乡长赖炳南也举行起义。8月12日,国民党军胡琏残部从江西败退闽西,胡琏部一个营约300人,尾随地痞流氓抢粮队,直扑驻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15团驻地西陂天后宫。进犯之敌被15团以阵地战顽强阻击,距离天后宫100米之遥却成为不可跨越的“天堑”。

永定太平区从1927年建立党组织,直到新中国建立,党的组织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部分土地革命成果一直保留,成为闽西“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典范。太平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太平里共有烈士1078人,占全县烈士总数四分之一强。西陂村原太平区委、太平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双寿堂附近,从1929年建立西陂乡苏维埃政府起,一直以“苏维埃”作为地名,并流传至今,成为永远的苏维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