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中央苏区综述

时间:2022-03-28 来源:龙岩电视台

红土地网讯(据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东与福建上杭县毗邻,西与江西会昌、寻乌两县接壤,南与广东蕉岭、平远两县相连,北与福建长汀县相邻,距江西瑞金约150公里,全县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现有人口40万,居民大多为客家人。

武平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隶属汀州。武平山峦翠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本可成为一方富庶之地,但千百年来,勤劳、朴实、勇敢的武平劳苦大众却世世代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尤其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武平同苦难的祖国一样,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众在黑暗中煎熬,企盼着熊熊烈火烧毁黑暗的世界,照亮属于武平人民自己的天地。

武平早期党组织的诞生

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广州、厦门、福州等地求学的武平籍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其中一部分人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受组织派遣或利用假期回乡活动。1926年3月,在广州求学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武平青年谢秉琼等人,筹建汀雷刊社,并出版《汀雷》刊物寄回闽西等地,对唤醒汀州民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6年冬,北伐军入闽,在闽西成立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随北伐军入闽的谢秉琼任监察专员,负责领导汀属八县社会运动。同年冬在武平县城成立共产党小组,负责人修焕璜,共有党员12人。与此同时,回武平活动的共产党员谢秉琼、修焕璜、张涤心等在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广泛组织和发动群众集会游行,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和罪行,并迅速建立县、乡农民协会,以农运为核心,掀起大革命运动。1927年春,谢秉琼等人在上杭创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为闽西各县培养了一批工农运动骨干。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武平,首先在武平象洞镇压了土霸练文熙,有力地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影响了广大民众。同时与象洞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驻武平县城后,广泛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打倒反动势力。同时,在武平城郊和万安石径岭击退了钱大均部的追袭和当地反动民匪的阻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武平共产党组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0月底,中共武平特别支部成立,钟武为特别支部书记。

1928年春后,中共闽西特委和福建临时省委先后派邓子恢、蓝为仁、罗明等来武平布置工作,指导党的活动,党的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同年冬,中共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成立。1929年2月初,红四军主力由江西首次入闽到达武平西部。3月,红四军取得长岭寨大捷,并与上杭、武平、平和县委取得联系。1929年6月,中共武平临时县委改为中共武平县委。以此为标志,武平党组织逐渐走向成熟,成为领导武平革命的坚强力量。

武平苏区的政权建设

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的特委执行委员15人,武平县委书记练文澜被选举成为特委执行委员。此后,县委先后在象洞、上坑、小澜等区、乡领导农民武装暴动,普遍建立起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10月初,红四军主力部队进入武平分兵活动,首次解放武平城。在红军帮助下,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随即建立县警备连、县赤卫大队等武装组织。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进驻武平县城。毛泽东在驻地梁山书院主持召开了多场苏区干部、社会各阶层代表、妇女代表等各类型座谈会,调查武平的社会情况,为指导“南阳会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月4日,红四军政治部发布《告武平劳苦群众书》。武平县苏维埃政府发布政府布告。在红军帮助下,各区乡普遍恢复建立苏维埃政府,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同时县委、县苏得到整顿和健全,武平的土地革命战争更纵深地发展,赤色区域得到空前的扩大。

8月底,根据闽西特委指示,武北、象洞两区成立特区委,直接受闽西特委领导,武平县委领导其余区委。期间,中共武平县委一大召开,作出了中共武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路线,指出要注意联系寻乌、安远、平远、蕉岭、梅县周边各革命势力。象洞区委要注意广东联系松口工作,在象洞与松口之间沿途发展党的组织,以便利交通,为武平最重大的工作之一。此后,象洞区委派陈仲平等人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成果,为象洞成为“二十年红旗不倒”之乡奠定基础。

1930年12月,在以邓发为书记的闽粤赣特委成立不久,将管辖的行政区域作了调整。调整后的辖区包括5个县,即除原来的龙岩、永定两县不变动外,上杭、武平合并为杭武县,长汀、连城合并为汀连县,平和与广东饶平、大埔合并为饶和埔县。1931年5月以后,中共闽粤赣特委改称闽粵赣省委,管辖的范围不变。这一地区与赣南苏区在1931年9月打通联成一片以后,即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中央苏区。

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城后,武平县革命委员会于1932年2月底在武东陈坑成立,赖信荣为主席。中共武平县委也进行了整顿。

随后,为适应当时时局的需要,恢复和发展被共产党内部肃反扩大化的“左”倾路线危害下而丧失的武北红色区域,县委、县革委会北迁武北亭头。在此同时,福建省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特委派往武平的巡视员傅才秀作为武平县代表出席了大会,并被选为省苏执行委员。福建省苏一成立就依照人民委员会3月9日的指示:“对于上杭、武平的工作绝不会允许再维续过去的错误,你们应立即征调和动员老苏区的大批工作人员到这两县去工作——现在必须以全力去巩固杭武,这是一项最实际最主要的工作”。决定由省苏副主席阙继明(后叛变)组织成立一工作团进驻武平,协同武平县委、县革委会原有干部共同开展恢复和发展武平苏区的工作。省苏工作团有20余人组成。工作团一到武平就充实进武平县委和县革委会及武装组织或群众团体中去。傅才秀任县委书记,刘剑秋任组织部长,张友白任团县委书记,邓六金任妇女部长。在省苏工作团指导下,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恢复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省苏工作团除积极协助建立、巩固和扩大苏维埃区域,开展土地分配等工作外,还协助各区、乡组建工农武装力量,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同时,还注意扩展苏区,打通与粤东的联系,以及注重少先队的培训工作,举行全县少先队的体育总检阅,使武平苏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中共武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依照《苏维埃组织法》,在全县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全县大部分地区成为红色区域,先后建立20个区、170多个乡的苏维埃政府,在各级政权中设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妇女等群团组织,分布在武平的东、南、西、北、中。正如当年的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在1976年回忆说的:“1932年间我去过武平武北,那里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此后,敌人虽又发动第四次“围剿”,武平苏区却更加发展和巩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县之一。1933年,武平县是中央苏区南部的17个县之一。据当年粤赣军区三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邓富连(邓飞) 回忆文章《在粤赣军区三分区》中写道:“分区主要活动在(武平) 帽村一带(1933年9月),武平县委、县苏驻在桃溪。”1933年1月,武平西部成立武西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剑秋,军事上归粤赣省领导。1934年春,县委、县苏合并成立战地委员会,指挥和领导党、政、军一切工作,发动群众,抗击敌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色区域。

武平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

武平县工农武装组成:一是农民暴动武装;二是 “铁血团”中的武装力量扩大组成农民自卫军;三是由绿林军改编过来。武平工农武装经过了乡队——区队——县大队——地方红军——正规军的发展过程。

象洞、上坑、小澜暴动之后,工农群众从土豪、民团手中夺取了大量武器,收缴了大部分公尝的枪支弹药,各区、乡普遍地建立起赤卫队(军)、游击队、少先队和儿童团。1929年10月,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就着手组建县级武装,由县苏军事部调集武东、武西和城区等赤卫队,成立武平赤卫大队,朱宗炎任大队长,该队发展到400多人。同年10月,在中共武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上级的要求,对赤卫队的人数、编制、管理和待遇等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1929年10月,汀、连、杭、武四县的部分暴动队约600 余人,在武平改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张赤男任团长。1930年3月,独立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4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1929年冬,象洞农民赤卫军因闽粤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转战上杭中都、卢丰一带,12月在上杭蛟洋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并参加“新泉整训”和保卫古田会议的召开等工作。与此同时,武平北部地区的农民自卫军和小澜暴动的武装,整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第三路军第四支队(简称武北四支队),多次粉碎武北民团武装的“围剿”,并迂回在武北、汀南和上杭官庄、回龙一带,巩固和扩大红色区域。1930年3月,练宝桢等参加红四军第四纵队的30多位原象洞赤卫军队员奉命回武平活动,迅速建立起象洞、武南游击队,同时还派出人员充实武北四支队。根据《中共武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中所述: 全县以象洞、高梧、十方、城区、武北6区统计,总计赤卫队人数九百八十七人,快枪二百零九枝。这其中不包括受闽西特委直接领导的武北特区武装二百多人。

1931年杭武县建立后,集上杭、武平农民赤卫军成立杭武独立团,团长赵东赤(后丘棣华)和杭武赤卫团,团长丘棣华。1932年红十二军克复杭武后,武平县建立警备连。不久,又建立县游击大队。3月,武平县苏奉命调集武东、中堡、十方等地游击队成立福建独立第二团,团长张燕南。独立团还建有一支宣传队,林伟任队长。独立二团成立后,在中堡、武东、武北、上杭的千家村、官庄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取得许多胜利。同年12月,武平、上杭独立团在武平桃溪合编为独立第十师。独立十师成立后,在上杭与武平交界的回龙、官庄和武北一带配合主力红军多次粉碎国民党军进攻苏区的阴谋。随后,又在武平东留与会昌、寻乌、武西游击队(属武平西部一支游击队) 等地方武装合编的新独立三师会合,并转战在赣南、武平之间。

1933年1、2月间,两支队伍联合向寻乌东面的项山进攻,攻破闽粤赣三省边区地主劣绅盘踞的大华山要寨,歼敌400余人,获大洋数万元。2月底,奉中央军委命令北上,至宁化禾口,组编以叶剑英为总指挥的东南作战军。6月,独立十师编入以周子昆为军长,谭震林为政委的红军第十九军。后来,红十九军改编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在红军长征血战湘江中负责殿后,掩护大部队安全渡江。几乎由清一色闽西子弟兵(包括武平人民子弟兵) 组成的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中央红军安全渡江,大部壮烈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可歌可泣壮丽光辉的一页。在武平独立二团编入红军独立第十师以后,武平县苏又调各区游击队,成立武平独立十团。此外,武平县各区、乡苏普遍建立模范营、游击队、赤卫队,坚持在武平苏区各地活动,打击“围剿”之敌。

中央苏区的东南前线

武平特殊险要的地理位置,始终引起中央红军高层的关注与重视,并持续在武平开展重要军事活动。1928年7月29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赵亦松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 武平为闽粵赣三省之边陲,闽、粤、赣边境有事,武平必牵入旋涡。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为摆脱敌军李文彬、刘士毅两个旅的前堵后袭,转战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密林之间,并于2月4日由江西寻乌的罗福嶂进人武平的黄沙村后,又折回江西吴畲村宿营。翌日,红军冒着风雪严寒,经上增坑再次进人武平的龙溪,下午抵达东留圩。当天适逢圩日,红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讲解红军为民除害、解救劳苦大众道理,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929年10月,红四军第一纵队一部和第三纵队第七、九支队又进入武平活动,在中堡、六甲、高梧、十方等地开展宣传,开办党训班,发展党的组织,帮助成立区、乡苏维埃政府,组建农民协会,筹粮筹款,分田分物等等。接着,在当地赤卫队和上坑暴动队的密切配合下,第一次解放了武平县城。初步形成了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93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楼梯岭主持召开前委会议,确定“分兵争取群众的工作路线”,并发出《前线通告第三号》,提出:“‘分兵游击’要求做到同时扩大、同时深入。在一些革命基础较好的县,如宁都、于都、安远、寻乌、长汀、武平等县就完全不同,红军到了这些县内,要有计划地帮助原有红色区域的党及群众去组织政权,建设武装,分配土地,加强党与团体的组织和战斗力,将原有区域扩大到全县,并推广邻县。在闽西要把武平、长汀各县整个赤化”。

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下,再次由江西寻乌进入武平活动。6月1日从江西吉潭进入武平之和平,武平的土地革命斗争更纵深地发展,赤色区域得到空前的扩大。

1931年10月,在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刚结束不久,苏区中央局于10月3日发出给驻上海的党中央电报提出:“红军目前急切休息,须训练,须补充,须筹款,须布置新战场,创造根据地。因11月7日召开全苏大会,中央不能远离,遂将红军主力分布石城、长汀、于都、会昌四县工作,总部及中央局在瑞金居中指挥,除瑞金全县赤化外,石汀于会四县大都尚是白色,但必是将来新战场,故四县工作还要加紧。四县完成后,应接着完成武平、宁化、清流、归化、泰宁等十六县,这二十县共有群众四百万,须用长时间去争取他,同时,扩大红军十万,这是建立根据地聚集力量的必要。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三省结合部的武平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1932年6月初,中央红军东路军一举攻克漳州城后,回师赣南,以待击破蒋介石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部队抵达上杭千家村、官庄后,即分兵五路进入武平。在此之前,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武平优秀的革命骨干领导者练宝桢、张涤心、刘克谟、李长明、练为民等在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中误遭杀害,受此影响红色区域很快缩小。在中央红军东路军出击漳州的同时,红十二军进入武平分兵活动,时局才有了大为改观,待东路军进入武平时形势已一派大好。毛泽东率东路军总部和红四军进入武北小澜。当时,小澜河正发洪水,桥梁被冲毁,为帮助红军渡河,当地苏区干部群众全动员,调民船、扎木筏,脱门板、拉木料架桥,使红军渡过小澜河。期间,妇女、儿童把烧好的一担担热茶饭送到河边慰问红军,显现出一派军民鱼水情的感人场景。翌日,东路军再往江西进军。

1931年10月间,红十二军进驻汀州与新十二军会师合编,仍称红军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在红十二军的胜利进军下,闽西各地被国民党军侵占的地区,除县城和少数区、乡外,大部得到恢复。在此同时,各县内部肃反的严重错误,也有了进一步的纠正,调动了广大苏区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的叶坪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后,纠正工作进度更快。此时,红十二军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在闽西境内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

1932年,红十二军以三十六师为先行,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入武北地区。红军部队抵达武北桃溪村时,三十六师前卫部队,遭到大地主王领才等一伙民团依仗村中房屋围墙据守顽抗,企图阻挠红军前进,被前卫部队击败。接着红十二军乘胜直下,分三路进攻武平城,并与驻武平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旅钟绍葵部接火,钟部完全被击溃。红十二军所向势如破竹,在武平城附近消灭零星团匪,搜捉土豪,随后向上杭城挺进,敌不击而退,闻风而逃,上杭城亦为我军占领。盘踞杭武的国民党军自称守着了大门口(武平),安坐在铁桶内(上杭),可说是万无一失的幻梦已成泡影。红十二军与武平独立团又联合出击岩前钟绍葵部,钟绍葵败退广东而去。此战,缴获大量枪枝弹药和兵工厂、铸币厂的器械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红军克复杭武两县后,即致信称赞并对于武平的工作提出了指示:杭武的占领不是暂时的性质,而是使他巩固起来,成为闽西巩固的赤色区域,上杭城要使他成为赤色的中心城市。由此,武平的土地革命掀起了更新的高潮,处鼎盛时期,正如《红色中华》报总结的:“上杭武平两县都成赤区,团匪钟绍葵全部被击溃,闽赣两省联系更加巩固,是革命战争胜利第一声。”

1932年7月,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指挥部在武平县东留成立,政委为邓小平。1933年4月“为使南方战线军事”指挥的统一,便于集中力量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以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安(远)、寻(邬)、武(平))等县为军事指挥”,中革军委决定将江西军区三分区和五分区合并成立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指挥部机关驻武平帽村附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给粤赣军区的指示信中指出: 三分区的行动如果能从(武平) 灵洞山脉挺进,下坝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可以给寻乌敌人的侧面很大的威胁。从中革军委指示信可看出,武平对保卫中央苏区核心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4年2月,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总部派出以中央军委总部参谋处长许卓为团长的检查团,前往地处中央苏区东南防线前沿的武平,实地了解情况和布置军事防御措施。9月,广东军阀派密使来瑞金谈判,朱德给陈济棠写了一封回信交密使带回。朱德在回信中提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而以赣州沿江至信丰而龙南、安远、寻乌、武平为分界线。上列诸城市及其附郭十里之处统归贵方管辖,线外贵军,尚祈令其移师反蒋。

1933年9月下旬开始,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分几路向中央根据地进攻。中央红军总部针对国民党的重兵围攻,也相应逐步增加中央苏区东南前沿武平及周围的兵力。1933年5月至于1934年3月间,计有红十九军独立师3000余人,红四军所属一师千人,二十三军及独立二师800余人,红一军团第三、四师2000人枪,红军学校教育连,红军独立第十团、二十二军第五团、工人师700余人等先后进人武平境内,协同地方模范团、武南、武西、湘湖、桃溪、永平等区乡游击队、赤卫队和红色挺进队一起作战,曾发生了石灰岭、大乾头、将军桥、中正、永平寨、上坪、章(丰) 塔(里)、帽村等无数大小战斗。由于国民党“围剿”部队的步步逼进和强大兵力的进攻,永定、上杭苏区丧失严重。武平、会昌一线已处东南防线前沿,与“围剿”之敌处于相持拉据局势中。在武平境内重要城镇虽被国民党军占领,但广大农村仍在红军手中,人民武装力量和红军还有一定实力,仅武平苏区内还有全副武装的1050人的分区独立团,县独立营和9个区中队约有1600多人,合各种正规武装力量计有2700多人,还有15000多人的赤色队伍。

由此可见,武平在中央苏区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巩固和保卫中央苏区的前线。

武平人民永远的光荣

1929年至1934年,武平县委、县苏率领全县人民为保卫苏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红支红、开垦种植等群众运动,进一步巩固了红色区域。为增加苏区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充足红军给养,武平县苏发动群众在种好分配到的土地的同时,积极开展消灭荒田荒地的生产运动。

1933年6月福建省苏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武平县代表与新泉县代表订立消灭荒田荒地竞赛条约。1933年8月武平参加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瑞金、兴国、胜利、博生、于都、赣县、上杭、长汀、宁化、汀东、石城,会昌、新泉、寻乌、武平、安远、信丰)经济建设大会,并签订了经济建设竞赛条约。毛泽东、林伯渠、张鼎丞为竞赛条约签字证明人。1934年3月再次接受省苏下达一年应消灭1000担荒田的任务。

为更好地粉碎敌人对“武平县各级苏维埃政府分布围剿”,武平县少先队县队长钟忠率湘湖、桃溪、武西等区队长,参加江西、福建、闽赣三省县区队长联席会议。在开幕会上签署告三省全体少先队员书。号召少先队踊跃加入少共国际师,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他们回县后即深入宣传、发动,在短期内就发展了少先队新队员731名。同时,在县区召开少先队大队长会议上,各大队、区队长一致报名加入红军,提出你领导一连,我领导一大队,一同加人红军的竞赛活动。

为响应苏维埃中央政府积极发展苏区经济建设,巩固革命战争的经济基础,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号召,武平县代表邱冠南、兰仁升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大会上,签下了推销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筹款、建设谷仓等项竞赛条约。并向广大群众展开宣传,动员群众捐献蔬菜粮食等物品慰劳红军。同时广泛发动妇女组织女子洗衣队为红军服务,动员她们利用晚上、雨天做布、草鞋慰劳红军。

为支援革命战争,武平县委、县苏号召开展节约运动。武平苏区干部绝大数是贫苦农民出身或是深知农民疾苦的知识分子,他们坚持勤俭朴素,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一心为工农服务的良好作风,在节约运动中有力地影响和带动了民众,为节约运动的开展和筹集粮、款支持战争作出了表率作用。随着节约运动和筹粮、筹款工作的深入开展,苏区干部和群众踊跃捐款、捐粮,积极认购革命“战争债券”。武平支持革命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单有记载的1933年8月至10月间,筹款就达40000光洋(银元)。在1933年8月15日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武平代表邱冠南,兰仁升在会上一次性就认购了20000元的“经济建设公债”券。

为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保卫红色政权,各区、乡苏在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的同时,广泛动员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的热潮。

1929年冬,刘亚楼等30多位青年参加小澜暴动后,参加了红四军。县苏主席练宝桢率领象洞暴动骨干前往上杭古蛟参加红四军第四纵队。1929年10月,汀、连、杭、武四县的暴动队约600余人,改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后编入红十二军。1930年6月,闽西红二十军成立,武平游击武装归其管辖,武北武装于9月还奉命参加攻杭战斗。1932年春,县苏根据上级精神,把武东、中堡等游击队组编成福建军区武平独立二团,后独立二团和杭武独立团在武平县小澜整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1932年底,武平西部的武西游击队与江西会昌、寻乌等地方武装合编为新独立三师,后编人以叶剑英为总指挥的东南作战军。1933年10月地方军事干部会议后,参加红军的更多。在此次会议上,武平县承担了300名扩红数额,在福建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又领了1000名扩红任务。1934年8月,又努力完成中央要求的赤卫队军2000人、模范营700人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斗时期,武平县参加红军的有4000余人。其中除一部分因伤、病或工作需要返回原籍活动外,大部分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绝大部分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调查核实,被正式认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达964人,占各时期全县革命烈士总数1054人的91.5%。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武平人民不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还倾其所有提供了坚持长期革命斗争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漫长的烽火岁月,锤炼了在红土地诞生的刘亚楼(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林伟(少将)、罗斌(少将)、蓝文兆(少将)、廖步云(少将)、林默涵(中宣部、文化部原副部长)、潘振华、李登嵩、潘德胜、梁思久、陈国良、林辉才、聂国春、钟梅月、王桂辉、石天星、钟贵等一大批优秀的军队和地方的革命领导干部和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他们为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武平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所创造的历史,是武平人民永远的光荣!(来源/武平新闻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