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区红旗飘 ——永定区城郊镇上下湖自然村革命斗争史略

时间:2022-09-05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廖皓平)上下湖自然村隶属福建省永定区城郊镇樟尧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前隶属上下斜行政村),位于永定县城西南部,东与上下斜村、金丰大山相连,南靠广东大埔县茅坪高乾村,西接广东大埔县蕉叶坪、山娘磜,北临永定县城。全村包括上湖、下湖、象牙寨等小村落。张鼎丞、邓子恢、魏金水、刘永生等革命老前辈曾在此战斗和工作过,是闽西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交通小站。

苏区时期

(1927年8月—1934年10月)

张鼎丞于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指派回到金砂领导革命斗争,同年9 月上旬,在金砂西湖寨建立了中共溪南支部,张鼎丞任书记。在中共永定、金丰、溪南、太平四个支部成立后,10月25日在金砂公学正式成立了中共永定县委。罗秋天为书记,张鼎丞被选为委员、常委,分管全县农民运动工作和负责溪南片的革命斗争。其间,上下斜村的刘程喜经常与张鼎丞等人联系革命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返回上下斜村建立党支部,刘程喜、郑德玉等共产党员经常来到上下湖,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7月1日,按照中共永定县委的部署,张鼎丞等率领溪南农军和群众共四、五千人举行大规模的溪南暴动并攻打永定县城,上下斜和上下湖等村庄的大部分青壮年跟随张鼎丞参加了溪南暴动,攻进永定县城。

暴动后,上下斜、上下湖的农军坚持在山区开展反敌“清乡”斗争。不久,溪南农军(包括东溪、西溪、上下湖、上下斜等地农军)被编为闽西红军第五十七团(团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出击几个星期后,上下斜和上下湖等村庄的农军战士便与金砂、西溪等其他地区的队伍一起撤回,后在当地坚持隐蔽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解放永定,上下湖与东溪,古镇,龙门等地农民武装在张鼎丞领导下配合红四军乘胜扫清了下溪南地区的反动民团势力,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土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当时恢复成立了上下斜党支部,同时成立竹山乡(上下斜)苏维埃政府,坪上人张大茂被选为主席(后为刘鼎招)。竹山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上下湖人民在乡苏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分田运动,上下湖青年罗达芬参加了苏维埃政府工作,后被选为下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委员。乡苏按永定暴动时金砂“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经验,迅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

竹山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认真组织上下湖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把大批的粮食送去支援红军和苏区各项建设。乡苏维埃政府还积极组织开展扩红运动,动员上下湖青壮年参军参战,为保卫红色政权和土地革命果实而斗争。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在此期间,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积极发动群众,率领赤卫队配合红十二军、永定独立团恢复溪南苏区,同时还开辟了永埔边境的大片新区。为打通

粤东与永定的联系,永定县委、县苏在城郊兰地村建立了南路区委(即管辖永定河以南的城郊兰地、上下湖、上下斜、双溪、桃坑及大埔高乾等埔北一带),由郑喜玉任书记。同时,建立南路区游击队,罗达芬任队长,队员有30余人。南路区游击队主要活动于永埔边境。为解决粮饷和枪支弹药,这支队伍经常活动在广东茶阳至福建永定的必经之路“隘岗上”、广福寺等周围打游击。每次,国民党小部民团经过时就设伏消灭敌人。敌人每提到“隘岗上”,都吓得胆颤心惊。游击队还会向过路的富商、华侨等募捐钱款,于是反动派就向群众散布恐怖谣言,这就是民间流传的“隘岗打劫”的由来。南路游击队在上下湖为核心的广福原始山林中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1934年10月—1937年7月)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12月底,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张鼎丞与刘永生、范乐春、陈茂辉等人从长汀回到永定西溪赤寨,着手领导闽西游击战争。193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红二十四师一个营由赣南经长汀、上杭等地来到永定仙师大阜,并于4月中旬,在西溪赤寨召开了闽西南地区第一次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史称“赤寨会议”)。会议确定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张鼎丞为主席。根据部署,永定县委充实和调整了各区委的领导,其中原南路区委并入溪南区委,吴国桢为书记。原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廖永辉分管下溪南和原南路区的工作,上下湖的革命工作也整合到溪南区委领导,此后,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敌人对红军游击队和基点村连续发动了五次残酷的“清剿”。在永定范围内的兵力有6个团达万余人,国民党军队在各地民团的配合下,在军事上采取集中兵力分进合击,“驻剿”“堵剿”“搜剿”同时并举的战术;在政治上采取“移民并村”“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同时采用自首自新和屠杀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强迫群众计口购粮/购盐、购物等和破坏群众耕种等政策。在严酷的斗争形势面前,上下湖人民没有被吓倒,仍然暗中想方设法支持红军游击队。

1935年5月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朱森叛变投敌后,带领敌人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破坏党组织,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他带着大埔、永定的国民党民团到上

下湖摧残群众,把全村群众的鸡鸭猪牛全部抢光,用枪押着群众把谷仓的稻谷全部挑到露天的大坪里堆放后浇上煤油放火烧毁。

敌人撤退时,还把村中的楼房、灰寮、厕所等放火烧毁,使群众无家可归,在山林里搭草寮艰难度日。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上下湖曾三次被迫并村移民到牛角窠。如下湖的林屋,象牙寨的赖屋被烧得片瓦不留,夷为平地。其中,林、赖两姓人家男的被杀害,女的被迫外嫁,儿童被抓去拐卖,致使上下湖的林、赖两姓成为绝户。

1936年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机关从龙岩迁回永定,驻于金丰大山。张鼎丞等军政委员会领导人决定在永定、大埔之间新设永埔县委和军政委员会,郑树昌任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主席。同时,为加强闽西南与闽粤边党和红军的联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建立了多条秘密红色交通线。由于上下湖村地处闽粤交界,隐蔽性很好,是上下斜红色交通线必经之地。为保护这条红色交通线畅通无阻,上下湖村的革命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交通员引路、运送物资、护送领导同志过境。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虽然敌人实行残酷的白色恐怖政策,但上下湖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仍然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作斗争,千方百计地支援和配合范钦洪率领的永定游击队、刘永生等人率领的永东游击队等红军游击队,为红军游击队探听情报、购买药品和粮食等,开展反敌“清剿”斗争。罗杏银住在上下湖入口,是一名“白皮红心”的甲长,他与革命接头户罗宝珩关系很好,张鼎丞、邓子恢、魏金水、刘永生等进村都是通过大路下直往西边居住的罗宝珩家中。如遇有特殊情况,罗杏银就会用事先约好的暗号告知罗宝珩,这样就能保证革命同志的绝对安全。罗宝珩曾帮助邓子恢、魏金水、刘永生等购买药品、电池及大米等生活用品,以及给过往传递情报的革命人员提供吃喝住等一些保障工作;还帮助永定县游击队长黄福良,南路游击队以及闽西游击队的联络员传递文件和购买药品、电池、大米等生活用品。当年,邓子恢等曾住在上下湖石堀里,罗杏庭除每天送饭菜外;还以落户做木匠为掩护,给他们做通讯联络,为他们带路到山娘磜,送信到金砂古木督及购买食品/盐、电池等。

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年7月—1949年10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下湖人民又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永定县委利用国共合作抗日的有利时机,在逐步整顿和恢复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遭敌破坏的党组织的同时,还积极发展新党员。在此期间,成立了城郊区委,赖义斋任书记,恢复和整顿了上下斜党支部。上下湖人民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抗战”的运动,组织义务耕种队,帮助抗属耕种,做好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工作。同时,发动妇女上山砍柴义卖,筹集资金,募集寒衣、布鞋等物资,转送给前方抗日将士。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共闽粤边委机关从抚市何凹头转移到城郊龙门、园头山一带活动。为了打通闽粤边交通线,以加强闽西南、粤东潮梅地区党组织的领导,边委于1946年5月在大斜里、园头山一带成立了永埔工作团(交通站),由饶良新、陈菊、余佩仁、廖嫂等人组成,先后恢复了五条红色交通线。其中有一条从白叶凹、南寨、茅科、天湖寺、下斜邱屋、上斜钟屋、坪上、上下湖,再至伯公凹后直达大埔茶阳及韩江上游。因此,这条交通线的畅通,得到了上下湖革命群众的支持和保护。他们为交通站的同志送米、送菜和探听情报,购买电池、药品等,还经常护送交通站的同志过境。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永定各地游击队和工作团、武工队纷纷成立并开展武装斗争。在此期间,上下湖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永定游击队的斗争,不断打击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还帮助游击队筹粮筹款,做好迎接南下大军的各项工作。

1949年6月上旬,国民党永定县长赖作梁宣布起义。7月17日,国民党胡琏兵团从上杭分六路进犯永定,直至8月23日被我击退撤出永定。至此,永定宣告全境解放。9月1日,成立了永定县人民民主政府。随即,城关地区成立了第一区人民民主政府。上下湖归属第一区书院村级政权管辖。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上下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竭力支持和参加革命,英勇斗争,百折不挠,顽强不屈,二十年红旗不倒,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初期,全村有罗、林、赖等姓,近100人;因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村仅剩罗姓,7户 19人;现在发展到23户112人。上下湖人民在永定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