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不倒: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永定

时间:2022-09-13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林添茂)永定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开辟了闽西游击区(亦称闽西南游击区),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南方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它无异于是另一场“长征”。

从长汀四都突围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人回到岩、永、杭边界,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月流会师打基础

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毛泽东预先估计到中央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后闽西的困难局面,曾会见张鼎丞,嘱咐他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于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张鼎丞从赣南启程返回闽西,历尽艰险,于1934年12月底回到中共永定县委驻地西溪赤寨村。

张鼎丞以永定溪南为中心,着手进行杭永岩游击根据地的组织创建工作,首先把永定保留的几支地方游击队和杭永边境的上杭独立团的干部集中在合溪的调吴整训,进行形势教育,做好坚持游击战争的准备。在湖雷高地村成立永东游击司令部,以刘永生为司令员,李赤标为政委,加强统一领导。同时,派中共永定县委书记郭义为到金丰大山和茫荡洋,寻觅红八团和红九团,并取得联系。

1935年3月中旬,红八团、红九团和张鼎丞率领的部队在下洋月流胜利会师。张鼎丞以中共福建省委代表的身份在月流主持召开了两个团的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张鼎丞分析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斗争形势,指出今后的斗争环境将会更加艰难复杂,一定要作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但是,闽西人民革命是坚定的,只要坚定地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民就会拥护红军游击队。今后与上级联系会更加困难,必须千方百计保存红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斗争。张鼎丞反复阐明了“在新的形势和困难的环境中如何紧密地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样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在关键时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了领导干部的认识,使大家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框框中摆脱出来,准备坚持长期游击战争。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大家一致推选深孚众望的张鼎丞为主席。委员有方方、罗忠毅、吴胜、范乐春、谢育才、郭义为、廖海涛、邱金声、邱织云、魏金水、赖荣传、伍洪祥等。

下洋镇月流村

月流会议的召开以及闽西军政委员会的成立,结束了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闽西各级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统一了思想和组织,增强了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开辟和建立了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游击根据地,为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打下一个基础。

赤寨会议定方针

正当张鼎丞在闽西会合红八团、红九团,开展游击战争的时候,1935年2月中旬,困守在赣南的中央分局接到党中央的紧急指示电后,中央分局委员立即分路突围。陈潭秋和谭震林、邓子恢率部向永定方向突围。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3月底抵达永定仙师大阜村,与张鼎丞派出的接应部队会合。不料次日清晨,遭到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共300多人的三路突袭。在战斗中,我方损失惨重,30余人牺牲,陈潭秋等70余人受伤,100余人被俘。大阜突围战斗后,保存的队伍撤至杭永边境的严坑一带活动,后开到永定西溪的赤寨休整。

1935年4月中旬,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名义,在西溪赤寨的一个瓦窑里召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即闽西南党和军队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史称“赤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谢育才、吴胜、邱金声、范乐春、廖海涛、刘永生、邱织云、魏金水、郭义为、伍洪祥、温仰春等人。会议由张鼎丞主持,温仰春记录。

陈潭秋指出:根据目前形势和党中央最近的电报指示,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应当就地分散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张鼎丞分析了当前游击队的任务,认为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地游击队目前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钳制敌人向苏区进攻,而是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按照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保存与发展自己,打击与消灭敌人;同时,在政治上保持党的旗帜,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在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战斗性。

会议决定把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推举张鼎丞为主席,谭震林为军事部长,邓子恢为财政兼民运部长,郭义为任党务部长,朱森为参谋长(后叛变),温仰春为秘书长,方方、邱金声、范乐春、廖海涛、刘永生、邱织云,伍洪祥、魏金水、郭义为等为委员。党组织也作了相应调整,在闽西地区设立永定、永东、(上)杭代(英)、龙岩、新(泉)(长)汀(上)杭五个县委,分别由范钦洪、马发贤、廖海涛、魏金水、钟辉元任县委书记。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形势示意图(1935年春—1937年秋)

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特点,发挥各部队独立作战的优势,会议决定把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以红九团第二营和明光独立营组成第一作战分区,罗忠毅任司令员,方方任政委,活动范围是龙岩、连城、宁洋三县地区。由红九团第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第二作战分区,吴胜任司令员,谢育才任政委,任务是开辟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各县边区,打通与闽粤边游击区红三团的联系。由红八团和龙岩游击队成立第三作战分区,邱金声任司令员,邱织云任政委,活动范围是龙岩、南靖、漳平三县。红二十四师一百余人,卓林大队以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县独立营,组成第四作战分区,坚持在永定、上杭地区活动,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领导。

为了加强对各地工作的领导,会议还决定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几位主要领导人分散活动。张鼎丞留在永定,邓子恢到永定东部金丰大山,谭震林到上杭。陈潭秋经广东汕头转至香港治病。

赤寨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及时地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任务由“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转变为在敌后开展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并且制订了与这一任务相适应的方针和作战部署。同时,会议确立了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坚持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游击区干部群众的拥护。赤寨会议是在闽西南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闽西南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形成和实现从正规战向全面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对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赤寨会议结束后,张鼎丞留在溪南领导闽西的游击战争,邓子恢、郭义为到永东的湖雷、金丰与各方联系,谭震林到上杭,方方、罗忠毅率明光独立营回岩连宁地区,吴胜和谢育才率红九团向闽南活动。

三年苦斗创新局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刘永生率领的永东游击队第一大队活动于金砂、合溪、丰稔、蓝家渡、庐丰及峰市一带;马永昌、邱其银率领文顺游击队则活动于杭永边的串奇坑、豪坑、大阜、金寨以及三坝等地区;江文波率领永太游击队配合黄火星率领的代英游击队,出没于高陂、灌洋、虎岗一带;范钦洪率领的永定游击队则以西溪、金砂为中心,向东溪、湖雷和永定城郊活动;作霖大队在金砂、西溪、合溪活动。此外,南路、东方均有游击队武装。

革命群众发明串担装盐、双层粪桶装米等办法,冒死接济红军游击队

针对国民党军组织保甲、编练壮丁队、对群众实行严密控制的阴谋,永定党组织和地方游击队注意搞好统战工作,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如,专门为争取壮丁队散发标语传单,宣传党的政策,使一些地方的壮丁队消极应付国民党军,有的暗中向红军游击队通风报信,掩护党和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永定湖雷、坪上、抚市有些民团名义上是国民党的,实际上是红军游击队的武装。

由于敌人残酷的封锁,红军游击队给养十分困难,战士们忍饥受冻。永定革命群众为了帮助红军游击队渡过难关,发明创造了串担装盐(捣通竹节,用竹做扁担),双层粪桶装米(上层装粪,下层装米),大蒲包装饭等20多种巧妙的办法,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给山上的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盐、送药和日用品。

永定群众罗芹英隐蔽游击队员用的夹墙

当时,永定革命群众还编了一首山歌:“红军阿哥莫思量,送粮路上有豺狼。只要红军肚子饱,杀头打靶敢亻厓 当。”有一次,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湖雷道仁村戴洋寨,威逼村民交出红军伤病员,当众杀害两个青年,并威胁要杀光全村人,但是村民无所畏惧,誓死不从。正是由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相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1937年2月9日,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坚持游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而翻印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新党员训练大纲》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浪潮席卷全国。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37年2月28日及时作出了《关于闽西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着手建立与发展抗日统一战线。随着形势的变化,4月2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永定下洋月流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一致拥护、坚决接受中央“停止内战”“对内和平”的方针,在闽西南立即开展和平运动,创造合作和谈的气氛。月流常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永定、闽西乃至南方地区的国共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会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纲领》,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联名发出了《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闽西南各界人士书》和《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三致粤军公函》,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红色部队立即动员全党、全体武装组织和群众组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宣传活动,从各个方面推动闽西国民党军政当局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和平谈判。接着,永定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派代表同国民党各联保开始接触,并于1937年8月6日在城关孔庙正式举行抗日和平谈判,达成共识,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永定抗日统一战线局面初步形成。至此,永定三年游击战争终以红军游击队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不久,闽西南地区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纲领》

1938年3月1日,600多位永定籍红军指战员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二营的四、五、六连,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下,结束了三年艰苦奋战的游击生活,踏上北上抗日征途,转战大江南北,去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正确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在坚持中发展”的战略思想,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闽西南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先后打破了10多万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使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形成燎原之势,开辟了闽西游击区(亦称闽西南游击区),不仅恢复了永定、龙岩(今新罗区)、上杭、长汀、连城、武平、漳平、宁洋(今分属新罗、漳平、永安)、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平和等原闽西苏区老游击区,而且发展了南靖、华安、大埔、饶平等县的新游击区。闽西南游击区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不仅为长征胜利和南方游击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保持了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也为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留在闽西南各县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三团、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红二十四师1个营等红军部队及各县游击队共约1500人,在残酷的游击战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保存了有生力量,到1937年仍保存了1300多人,全面抗战爆发后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8省14个游击区中保存人数最多的红军部队。

永定抗日和谈旧址——永定城关孔庙

毛泽东曾称赞道:“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和部队,还保留了一部分土地革命的果实,这是很大的胜利。”这是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有1000多位永定人民的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游击队,其中有不少妇女,她们跟男同志一样去放哨、站岗、打仗,奋战在深山密林里。为建立和巩固游击根据地,保存和发展红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吴胜、赖荣传、江德贵、阙树槐、罗禄山、廖永辉等地方党组织干部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共800多人牺牲,被杀害革命群众达2600多人,被抓去壮丁、妇女、儿童2200多人,受饥死亡群众380多人,被迫离乡背井3800多人,被毁村庄93个,被烧毁房屋5731间,被迫移民并村的村庄105个。被烧毁山林6700多亩,被毁纸槽200多个,荒芜土地10150亩,被敌抢杀耕牛4900多头。永定人民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永定人民高举红旗永不倒,其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