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洋暴动走出的侨界革命战士

时间:2022-09-16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张佑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地处偏僻的闽西乃至永定金丰地区也毫不例外地吹进马列主义暖风。马列主义传入闽西,首先为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一些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求学的闽西籍青年知识分子,不断将新思潮、新文化传回家乡,“北京的新潮流,已经流到万山重复的龙岩来了!《新青年》《新潮》等书,也渐渐卖到龙岩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包括从南洋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在内的一批闽西籍青年,进入各高校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厦门集美师范学校等外地学校学习,一些人在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影响下,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活动和学生运动。同时,他们也利用假期回乡之机,将革命思想传播到乡下,向乡下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下洋籍先进分子甚至回到下洋创办了下洋公学,将下洋公学办成革命堡垒,还成立了中共金丰区委和中共下洋支部,领导金丰地区的农民运动。

1928年6月,张鼎丞、阮山等人领导的中共永定县委决定举行暴动,卢肇西、曾牧村、陈正等人回到金丰地区组织农军,对下洋公学革命师生进行军训。6月30日晨,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金丰暴动爆发。7月10日晚,下洋农军举行下洋暴动,攻下团防局,活捉下金丰区区长胡星恒,镇压土豪劣绅,烧毁田契债据。数日后,暴动队伍在陈东整编成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8月,永定农民自卫队被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五十六团,在金丰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闽粤边境金丰地区越燃越旺。

革命思想武装人,革命运动锤炼人。革命思想在金丰地区的传播和金丰暴动、下洋暴动的爆发,使一大批下洋先进青年得到锤炼,迅速成长。其中一些人在革命遭到镇压转入低潮后逃到南洋,在海外继续从事反殖抗日活动,成为华侨革命战士。

一、归侨及华侨子弟参加下洋暴动

金丰地区尤其下洋是著名侨区。早在明末清初,一批又一批下洋人就“系着一条裤头带过番”谋生,如同清道光《永定县志》所云:“金丰、丰田、太平之民,渡海入诸番,如游门庭。”一些下南洋谋生的下洋人创业有成,在南洋当地落地生根,甚至成为行业翘楚,称“王”一方,如槟城“胡椒、丁香大王”胡泰兴、“百货大王”吴德志,马来亚“锡矿大王”胡子春、胡重益、胡日皆,“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胡文虎等,也有一些下洋人谨遵古训,赚钱养家,叶落归根。因此,下洋地区侨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归国华侨都很多,依靠侨汇生活的侨眷也为数不少。

下洋客家人崇文重教,各姓氏各宗族都办塾学。如中川胡氏,在清末以前每个房派都办有私塾,族中子弟可免费就读。新学兴起后,靠侨汇生活的家庭更是将子弟送往外地升学,如广东大埔中学、厦门集美师范学校等都有不少下洋籍学生,其中不少是归侨或侨眷子弟,他们在外地学校接受了先进思想,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回乡宣传革命,点燃星星之火,如曾牧村、曾道修、胡定军、胡永东等,其中,曾牧村和胡定军都是归侨。

曾牧村(1901-1931),下洋太平寨人,原名杏春,生于新加坡,幼年被父母送回家乡读书。1921年,曾牧村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与同时在该校读书的张鼎丞、阮山、陈正等人一起,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马列著作和进步刊物,接受先进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4年,曾牧村从集美师范学校毕业后,与胡定军、陈正一起回到下洋,邀同乡进步青年胡桂浪、胡永东、胡其文等人一起创办了下洋公学,并以下洋公学为阵地,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共青团支部,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曾一度邀请共产党人张鼎丞、卢肇西等前来任教。1926年冬,曾牧村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下洋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还参与创建了中共金丰支部,深入金丰片各村开展农民运动,成为金丰地区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1928年6月,中共永定县委决定举行暴动,时任中共永定县委委员、永定暴动委员会委员的曾牧村奉命回家乡下洋太平寨组织农军,并对下洋公学革命师生进行军训。7月1日,下洋暴动取得胜利,数日后,暴动队伍撤往陈东整编,成立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曾牧村和陈正共同负责军需。期间,曾牧村在新加坡的亲人闻知曾牧村参加革命,身处险境,一再来函催促他重回新加坡谋生,但曾牧村革命意志坚定,坚持继续留在国内参加游击战争。其后,曾牧村曾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和饶和埔县委书记,成为职业革命家。他还与卢肇西一起参与创建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至永定段的工作,并亲自担任过交通员,接送转移至中央苏区的中央和红军领导人。1931年6月,曾牧村在所谓“肃社党”事件中被错杀于永定虎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

当年参加下洋暴动的农军和下洋公学师生有40多人,下洋公学师生是这次暴动的骨干,其中不少是归侨或侨眷子弟。除曾牧村外,共产党员下洋公学教师曾道修、胡资周、胡定军和学生曾昭生等人都担任暴动领导者职务,胡定军担任暴动总指挥,下洋公学成为暴动的临时指挥部。

二、参加海外革命活动的下洋暴动骨干

下洋暴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工农革命军被迫转移至金丰大山开展游击战争,一些革命者遭到逮捕。下洋地区重又被白色恐怖笼罩,不少归侨和侨眷子弟逃往南洋。如胡定军、胡资周逃往缅甸,曾道修逃往荷属东印度棉兰,曾昭生逃往马来亚怡保。他们逃往海外后,继续在当地参加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的人在当地参加抗日活动,有的人则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

流亡海外继续革命的是下洋暴动总指挥胡定军,胡定军(生卒年不详),下洋中川人,生于缅甸。其父胡迪人早年往缅甸开设药行,辛亥革命前参加缅甸中国同盟会,积极组织和发动当地华侨参与同盟会革命活动,支持辛亥革命。胡定军少年时代被父母送回祖籍地中川接受教育。1924年,胡定军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与同乡同学曾牧村、陈正等人一起回到家乡下洋,邀同乡进步青年胡桂浪、胡永东、胡其文等人一起创办了下洋公学,并将在集美师范学校所接受的进步思想带回下洋,宣传革命。1926年,胡定军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下洋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8年6月,胡定军与曾牧村、陈正等中共党员一起策划并领导了7月1日的下洋暴动,胡定军担任暴动总指挥,身先士卒,攻进下洋团防局,活捉下金乡乡长,取得暴动胜利。其后,暴动队伍撤往金丰大山,白色恐怖笼罩下洋,胡定军在下洋公学不能立足,被迫逃往缅甸。父亲希望其继承药业,安心经营家庭开设的万福堂药行,但胡定军已心属共产主义,无心旁骛,遂与爱国华侨、岐岭人陈兰生等人一起创办《仰光日报》,在侨胞中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定军参与领导缅甸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当时缅甸华侨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华侨子弟兵在缅甸山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

另一位在海外坚持革命理想的下洋暴动领导者是曾道修。曾道修(1907-1971),原名志德,下洋太平寨人,少年在家乡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大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曾志德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辗转逃亡并于1928年4月逃回下洋,入下洋公学任教。6月与曾牧村、陈正、胡定军等人一起领导下洋暴动,后随队伍撤往金丰大山。9月永定工农革命军攻打平和县城受挫,曾志德逃往厦门被捕,被押解至福建省政府第一拘留所关押。1929年6月,曾志德成功越狱,辗转逃至荷属东印度棉兰,改名道修,在当地华侨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道修创办棉兰《新闻报》和《南洋生活半月刊》,积极宣传抗日,并担任苏门答腊中华总商会和永定会馆理事长,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日军侵入荷属东印度后,曾道修匿居山村。日本投降后,曾道修创办“永华图书印务局”和棉兰《民主日报》,并常出书撰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建国主张,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侨界产生巨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道修致力于宣传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和建设成就。1954年,曾道修创办《华侨日报》,进一步扩大爱国宣传,促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与参与领导下洋暴动的曾道修有一面之谊的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于1955年元旦为《华侨日报》特刊题词曰:“加强华侨爱国大团结”。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曾道修作为侨胞代表赴雅加达热烈欢迎。1956年5月,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赵仲时和驻棉兰领事刘亚民,一同邀请曾道修公费回国观光。1971年,曾道修逝于印度尼西亚。

三、流亡海外后回国继续革命

由于下洋海外华侨众多,在南洋地区有实力者不少,尤其是“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拥有药业和报业两大王国,所以下洋暴动后被追捕的流亡者到达南洋后都得到资助并实现就业。但这些革命者并不安于现状,而是心系祖国,时刻想着回来报效祖国。于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一些人重新回归祖国继续革命。

胡资周(1805-1963),下洋中川人。1924年永定中学毕业后,回乡参与创办下洋公学。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下洋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6月,胡资周参与策划并领导下洋暴动。其后为逃避抓捕逃往缅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资周在缅甸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当地报纸撰写大量抗日救国文章。1934年,胡资周被缅甸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1935年,胡资周受族叔胡文虎聘任,赴厦门筹办《星光日报》。该报于1935年9月1日正式出刊,胡资周担任社长兼发行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星光日报》开辟副刊“繁星”,大量刊登抗日救亡文章,遭日本驻厦领事馆多次威胁恐吓,胡资周不为所动。同年,胡资周被推举担任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长。1938年5月,厦门沦陷,《星光日报》停刊。抗战胜利后,该报复刊,胡资周继任社长。《星光日报》坚持进步方向,发表多篇抨击黑暗歌颂光明的文章,并抄发新华社电讯,甚至冒着危险全文刊登毛泽东、朱德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的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1949年,胡资周南渡新加坡,出任胡氏《星洲日报》总经理。

另一位在下洋暴动后流亡海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服务的是曾建平。曾建平(1904-1986),原名宪安,曾化名昭福,下洋月流村人。1920年代就读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接受进步思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1日,曾建平参加下洋暴动。1928年11月,为逃避国民党抓捕,曾建平辗转逃至新加坡,旋至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岛等地当店员、华侨小学教员和校长。1932年9月,曾建平在胡文虎资助下赴日本留学,学成回到福建。1938年4月,曾建平以“南洋经济考察团”成员名义与国民参政员胡兆祥、萨镇冰等人一起赴东南亚各国向华侨劝募救国公债。1939年至1946年初,曾建平为国民政府服务,投身抗战事业,先后出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参议会秘书长、霞浦县长、福建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兼任迁至建阳的暨南大学教授,曾指挥抗日武装抗击侵犯霞浦的日寇。1946年,曾建平厌倦国民党官场,从台湾弃官回乡。同年8月,曾建平赴南洋途中,在汕头遭国民党特务逮捕。1948年8月经胡兆祥疏通保释后往新加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建平热切盼望回国服务。1949年11月,曾建平回到下洋,任永定侨育中学校长。其后,曾建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在福建革大、华东革大、福建省教育工会工作,退休后回到下洋,任永定侨育中学董事会顾问。

在下洋暴动时是下洋公学学生的曾昭生,流亡海外并在海外继续革命后更是在抗战爆发后直接回到延安。曾昭生(1912-1993),曾用名曾熙生、陈东华,下洋月流村人。1924年下洋公学创办后入读公学。1927年11月,曾昭生在下洋公学共产党员老师曾牧村、胡定军、胡永东等人指引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3月,根据中共永定县委部署,下洋农军参加由中国共产党人朱积垒领导的平和长乐农民武装暴动,16岁的曾昭生参加了战斗。1928年5月,曾昭生参加中国共产党。6月底,曾昭生参加了由中共永定县委和张鼎臣、阮山、曾牧村等人领导的金丰暴动和下洋暴动。暴动队伍从下洋撤至陈东后,曾昭生任陈东乡团支部书记、宣传队长,共青团平和县委书记等。

1928年12月,曾昭生不幸被捕。在狱中虽遭严刑拷打,甚至被送上杀害革命者的刑场陪斩,但他正义凛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后经组织多方营救于1929年7月获释。出狱后,曾昭生即赴新加坡谋生,在当地参加马来亚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者。后曾昭生被派往下洋华侨特别多的吡叻州怡保等地,先后担任赤色工会地方总会组织部长、主任和马共地委书记等职,领导当地工人和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发动华侨青年参加革命活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女英雄、下洋籍华侨胡一波就是在其影响下参加马来亚共产党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身居海外的革命者曾昭生热血沸腾,热切希望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10月,曾昭生辗转回国,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曾昭生被派往安徽,历任安徽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职务,领导人民群众和游击武装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1944年4月,曾昭生进入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生赴东北,历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工运部部长,吉林省工会委员、蛟河县委书记兼警卫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民运部部长等职。参加辽沈战役后,曾昭生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7年,曾昭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转战中南。1949年8月,曾昭生任中共湘西区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昭生参加了湘西地区的剿匪斗争。

抗美援朝爆发后,曾昭生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抗美援朝总会办公室主任和国家城建部劳动工资司司长。其后,他重返抗战时期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安徽,历任安徽省劳动局长兼党组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视察室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专职常委、省人大科教委副主任、省侨联主席、全国侨联委员、顾问等职。1983年以副省级待遇离体,1993年4月6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1928年7月1日下洋暴动是下洋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洋人民写下的壮丽诗篇。从下洋暴动中走出的侨界革命战士,以不同的方式在海内外革命活动中续写了辉煌灿烂的诗章,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