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征程雁双飞 ——记长汀县古城镇老红军伍桂盛、张仕南夫妻的革命生涯

时间:2022-11-08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王 坚)湛蓝的天空下,连绵起伏的群山益见高远无垠。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的长汀县古城镇元坑村,在龙田塅自然村一座靠山的老屋前,热情的村支书曹昌宾介绍,这座荒芜日久的老屋,就是元坑村长征老红军伍桂盛和张仕南夫妻当年亲手建造的家。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眼前的静谧安详,霎时牵引出翻滚变幻的往日烽烟。

中年时期的伍桂盛(左)、张仕南(右)

伍桂盛:少共国际师走出的红军指挥员

长汀县大同镇新民村丘坑自然村,伍桂盛的第三子、年近古稀的退休教师伍秉火定居此地。说起父母亲的革命生涯,伍秉火脑海里沉寂的记忆被重新激活:“父亲1911年出生,从小爷爷病逝,与奶奶李氏相依为命,受尽欺凌。父亲是家中的独苗,奶奶从牙缝里挤出粮食供父亲读了半年私塾。1929年底,父亲参加了由中共长汀县委领导的古城暴动。这次暴动震动了国民党朝野,因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暴动队被包围后受到重大损失。父亲拼死突围后,隐蔽在高山密林。1930年初,父亲和家乡的暴动队员被编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第四纵队。后因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到新组建的红12军,并于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5月,少共苏区中央局决定组建少共国际师,福建征调了2000兵员,父亲奉调到少共国际师担任宣传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经历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父亲被上级调入红一军团教导营任某连指导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1月,父亲因在一次战斗中为保护首长右腿中弹负伤,送到陕北红军后方医院休养。伤愈后,于1936年10月调任陕北后方第二医院俱乐部主任。1937年10月,经上级考察任命,父亲担任延安特区妇女干部学校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父亲与母亲由组织安排结婚成家。母亲说,在延安期间生下的大姐,乳名叫‘四省妹’,后来在行军作战中生病夭折了。

“1938年3月,父母亲响应党的‘精兵简政、节约经费’号召,由八路军总部驻陕西办事处办理退伍手续。此时,父亲的伤腿因救治不及时已致残。家中的奶奶也因父亲参军后没有音讯,哭瞎了双眼,生活无法自理。父亲反复考虑后,含泪离开部队,带着母亲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久,元坑还属于白区。父亲回家后,立即参加了地下党支部工作,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46年3月,前后8年之久。1949年底,长汀解放后,父亲在古城区中队担任中队长。1952年6月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5年起先后担任初级社、高级社社长。1960年起,先后担任古城公社伐木场和畜牧场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1966年至1968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至1977年参加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工作。1979年2月6日,父亲因患胃癌在家中去世,享年68岁。治丧期间,长汀县人事局、民政局曾派人帮助家中料理丧事,发放慰问金。”

1983年6月20日,长汀县地下党落实办赠给县革命纪念馆的三封密信中,有一封1935年8月21日落款为“士心”的密信。“士心”是汀瑞县委直属古城地下支部的代号。信中称:“宝森、桂盛、炳槐同志:长汀县府现在来了通缉令,即捉我们共产党员的,共有30多个名字,请你转至各位同志,注意避开。至要,至要。”这封由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写的情报信,及时转给伍桂盛等地下党支部的负责同志,一方面挽救了革命同志的生命,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伍桂盛彼时已担任地下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从暴动队员到红军指挥员,反“围剿”战场穿越枪林弹雨,万里长征途中冲锋陷阵,妇女干校呕心沥血培养革命人才,退伍返乡坚持地下斗争,高举红旗迎接新中国成立……伍桂盛用热血生命写就轰轰烈烈的生命之歌,最终在家乡的沃土中长成一棵挺拔的青松翠竹。

张仕南:巴蜀少女成长为延安妇女干部

65岁的胡春莲自18岁那年嫁给伍秉火后,和婆婆张仕南一起生活了14年,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极为深刻:“我婆婆操着一口四川腔的普通话,任何时候全身上下都清清爽爽的,说话做事也从不拖泥带水。她模仿能力很强,在古城生活久了,学会了讲古城方言。婆婆说她小时候缠过小脚,后来去学校读书接受了革命思想,就扔掉裹脚布,瞒着家人去参加苏维埃的少先队。天天唱着山歌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后来她自己也参军,在红军医院当看护员、护士长。后来,两个人就慢慢好上了。婆婆说过草地时没有吃的,天天啃树皮、吃牛皮腰带,过沼泽地时一排人手拉着手才敢走。

“我印象最深的是,婆婆说长征路上,公公在杨成武的部队担任连队指导员,有一次打仗时,杨成武带头冲锋,敌人的机枪火力凶猛扫射,父亲不顾一切扑在杨成武身上,敌人的子弹从他的右大腿穿过,骨头打碎了,后来评为一级残废军人。公公和杨成武的感情很好,杨成武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时,曾经写信叫公公去福州见面。杨将军返乡探亲时,有一次到古城走访,寻找公公的下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见上面,成为公公的终生遗憾。杨成武将军的警卫员吴兆,是江西吉安人,也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1965年7月21日,吴兆叔叔把自己的照片赠给公公婆婆,背面写着:‘赠送桂盛、仕南二位经过长征的老战友留念’。吴兆叔叔的孩子和我们一直保持联系,2016年,吴叔叔的儿子吴启耀专程从吉安来长汀‘探亲’,带来了吴叔叔的八路军胸标、抗战伤员证、退伍证等给我们看。婆婆也有一个中央抗日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抗日奖章。战争年代的婆婆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女英雄,晚年的婆婆爱党、爱国、爱群众、爱子孙,永远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据张仕南的个人档案记载,张仕南于1916年9月出生在四川省南江县赶场区官路口。1928年,年仅12岁就参加乡苏维埃政府少先队,后任官路口红军医院宣传员。1932年在南江县城红军医院任看护员,经陈莲英介绍加入中国共青团。1935年春,张仕南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一路抢救伤病员,舍生忘死。到达甘肃地区时,张仕南由一位湖南籍的看护长介绍,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937年,经过组织考察,张仕南调入陕西延安特区云岩妇女学校,任妇女学校排长。同年10月,与该校党支部书记伍桂盛结婚。1938年3月,伍桂盛、张仕南夫妇响应“精兵简政”号召。由八路军总部驻陕西办事处办理退伍手续后,由陕西延安边区政府回到长汀县古城区下都乡元坑村。

“婆婆说,那时真舍不得离开部队,忠孝难两全,思想斗争很痛苦,每天都流眼泪。因为公公是一级残废,最终夫妻俩还是选择回家照料瞎眼的老母亲。妇女学校的校长朱福是江西莲花县人,1980年前后担任过莲花县卫生局局长。朱校长给他们开了退伍回家的介绍信,发给路费12元。回到龙田塅后,公公婆婆一无所有。就在老祠堂的厢房里用几块木板搭了个床铺,一住就是十来年。公公白天在山上开荒地,暗中组织当地的地下党员开展秘密活动。婆婆是外省人,在家慢慢学着耕田种地、操持家务。1949年底,长汀解放后,群众推选我婆婆担任妇女代表、人民代表、妇女队长,主要是组织领导搞好生产。婆婆经历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一辈子不求名、不求利,但她对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名分却十分看重。婆婆出席过省里召开的贫下中农代表大会。1982年,我小儿子出生那年,婆婆作为长汀县的老党员代表,由县里组织到湖南参观刘少奇故居等红色旧址,家里一直保存着当时的合影照片。”

回家乡:在隐蔽战线上坚持斗争

现年95岁的原闽粤赣边纵队老战士、离休干部邓剑雄,曾在古城区工作十余年,对伍桂盛夫妻印象颇深:“我曾经在古城的马角寨、长塅等边远山村工作,当地群众都知道伍桂盛夫妻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他们作风朴实、劳动积极、待人和蔼,很受尊重。特别是伍桂盛,退伍回乡后担任地下党支部的负责人。他个子不高,但说话做事有板有眼,在群众中威望高。1983年长汀县委有一份《关于恢复汀瑞县委古城直属地下支部光荣历史的报告》,其中有伍桂盛回乡后参加地下斗争的一些情况。”

根据邓老的提示,记者查阅了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据载,古城直属地下支部尚未建立前,伍桂盛等部分老红军、老党员因战斗中失散、伤疾等原因,陆续返回古城。与汀瑞县委组织部长、游击队长曾玉成,古都区委书记蓝昌甫等同志接上关系。1939年3月间,汀瑞县委派曾国祥到古城,在下街彭聚发楼上召开秘密会议。正式成立了汀瑞县委古城直属地下支部,任命余志平为书记,规定以“士心”作为支部的番号。当时布置有搜集情报、宣传抗日十大政纲及购运弹药、粮食、布匹等物资的任务。此后,在汀瑞县委领导下,古城直属地下支部及其他各个支部的同志,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0年8月间,汀瑞县委派曾国祥带两支长枪交给余志平,商讨组织第二次古城暴动。因当时敌强我弱,尚未行动,把枪存放在马角寨蓝昌甫的家中。1943年汀瑞县委重返四都荣坑开展游击活动时,把两支枪交给游击队,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有60多支枪。白色恐怖期间,国民党长汀县政府曾多次通缉抓捕古城、四都等地五个支部的地下党员,余志平得悉情况后,想方设法通过刘连通、丘燮长等地下党员,报告县委转告伍桂盛所在的马角寨等各个地下支部,使古城、四都的35个党员安全脱险。1941年开始,敌伪机关为加速“清剿”汀瑞游击队,在古城成立了伪汀瑞联保办事处。此时,古城、四都地区的各地下党支部,一方面不断向县委输送敌伪情报,另一方面率领支部成员烧毁长汀至瑞金的公路桥一座,切断敌人黄泥潭、小高陂、岐磐石等地的电话线41次,使我游击队得知敌情后,安全转移其他地区活动。各地下支部的成员以公开的合法身份为掩护,经常为汀瑞县委及游击队购买弹药、粮食、日常用品等物资,如通过地下党员丘燮长送去子弹五发、手榴弹2枚;经刘连通手为游击队送去子弹4次。1949年8月,江西瑞金先行解放,因粮食困难,解放军第28、31支队曾派连长、司务长各一人来古城与地下党组织联系,余志平、蓝昌甫、伍桂盛等人,组织全体地下党员,将伪区公所粮仓的2万多斤谷子支援部队,分三车运往瑞金。长汀解放前夕,古城地下党积极组织党员同志,一面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一面将长汀的敌情报告瑞金的解放军及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迎接长汀解放。

1937年摄于云岩的特区妇女学校全体干部合影(二排左9为伍桂盛,三排左10为张仕南)

老照片:生命中永不褪色的战斗芳华

伍秉火夫妇精心保存着父母亲的部分遗物,由于文物原件早年由政府部门统一征集上交,伍秉火特地写信给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复制了一套资料照片。这些照片中,有民国27年(1938年)3月,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颁给伍桂盛的抗战伤员证;中央抗日联合军事委员会颁发给张仕南的三等抗日布质奖章;1937年拍摄于云岩的延安特区妇女学校全体干部合影。合影照片上的伍桂盛时年26岁,身穿八路军冬季服装,眉宇间透着久经沙场的淡定沉稳。21岁的张仕南站在他的身后,短发齐耳,一袭戎装,英姿勃发。云岩镇今属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相关史料记载,创办于1937年的延安特区妇女学校,早于1939年7月20日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女子大学按学员文化程度分为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特别班。其中陕干班是专门培养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干部的。特别班学员则是经过长征,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但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可以说,伍桂盛夫妻应是中共妇女干部培训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

伍桂盛的抗战伤员退伍证

伍秉火深有感触地说:“父母亲那一代人,亲身参与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亲眼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坚韧顽强和繁荣富强。但他们却从不邀功自赏,对个人的待遇也多不在意。总是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千万不要给政府添加麻烦,不要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向国家伸手。他们认为,千千万万的革命者都倒在了艰苦卓绝的前进道路上,作为幸存者还有什么不能满足呢!幸运的是,各级党和政府对老红军老革命十分关心,给父母亲送来了无限温暖。”

张仕南获得的三等抗日奖章

据中共长汀县委组织部相关档案记载,1988年5月2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的伍洪祥同志批示:“伍桂盛、张仕南夫妻与一般失散老红军不同。他们是1939年在延安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一部份身体比较差的同志,经过党组织批准,利用国共合作期间合法条件,派回到长汀古城区安家做地方工作的。解放后又在古城区政府工作。他们俩在红军中就是连、营干部。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她可以享受红军干部待遇……”档案中证实:“伍桂盛同志于1938年3月从延安退伍回乡后,在原中共汀瑞县委古都(古城、四都)区委下设五个地下支部中的马角寨、龙田塅两个支部(均在1937年11月建立)合为一个地下支部时,伍桂盛同志始任支部书记,至1946年3月因组织解散而脱离。1957年8月19日经龙岩地委组织部批准,同意给予伍桂盛同志恢复党籍,党龄从1933年10月算起。”

伍桂盛夫妻共生育了4个儿子、3个女儿(其中一个在战争年代夭折),儿孙们传承红色基因,后代中现有14名中共党员,一人参军。烽火征程雁双飞,岁月长空留真情。从叱咤烽烟的红军战士到躬耕田垅的农民,从八路军的基层指挥员到人民共和国的乡村干部,伍桂盛、张仕南夫妻的身份、职业变了,但矢志不移的是那一份为党为民尽责尽力的忠心。遥望先辈们远去的伟岸身影,他们用青春热血丈量的每一寸土地,早已铭刻下这对革命夫妻永不褪色的红色足迹。


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