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主战场排头兵

时间:2022-11-21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朱廷彬)1934年秋天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钳制和消耗了大量国民党军,战略上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极为重要的武装力量,同时推动了南方各省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是与长征英雄史诗“同样的辉煌昭亮”的壮丽凯歌。

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由于地处中央苏区核心区、长征出发地,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大致经历了掩护战略转移、坚守苏区、分散突围、反“清剿”斗争、合作抗日等历程,重构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建设了中国人民反日抗战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1937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听取方方汇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临行前,毛泽东嘱咐方方:“你回去问候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各位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这是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左),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邓子恢(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谭震林(右)

特殊的方位、伟大的胜利、很大的功绩。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主战场、排头兵。

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之一

经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21年2月出版,第66页明确阐述:“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约1.6万人,在项英和陈毅的率领下,策应、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分散突围,开展游击战争。由于众寡悬殊,遭受重大损失。苏区中央分局继续坚持领导和开展了闽赣边和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底,项英、陈毅等率领约300人,到达赣粤边地区,以油山为中心,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紧接着,该书另起一段进一步阐述:“与此同时,在闽北、闽东、闽中、闽粤边、皖浙赣、浙南、湘南、湘鄂赣、湘赣、鄂豫皖边、鄂豫边以及琼崖等地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也都紧紧依靠群众,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斗争”。

如此分层次的直观、客观表述,可以看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先有闽赣边和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后开辟赣粤边地区游击战争,与此同时其他十二个地区也开展了游击斗争。因此,闽赣边和闽西地区、赣粤边地区等三块游击区,位列南方八省15块游击区的第一层次,均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

而这三块游击区,发生在闽西老区苏区的就有二块游击区,即闽赣边和闽西地区游击区。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逐步建立了以赣南、闽西为主体的中央苏区。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至1934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城及这些县城之间周围的狭小地区,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宁都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地。

闽赣边游击区,也称汀瑞边游击区,包括赣南的瑞金、会昌和闽西的长汀等县。长征伊始,中央分局就在闽赣边(主要是汀瑞边)分别建立了瑞金、瑞西、兆征等县游击司令部。之后又以绵江河为界,把汀瑞边游击区划分为汀西、河东两个作战区,其中河东游击区辖瑞金武阳、壬田及长汀古城、四都、濯田等地,由福建省军区领导。1934年11月,福建省军区将瑞金县桃阳区和兆征县古城区合并,成立桃古区委和桃古游击队,游击队有100余人,主要在汀瑞边的陶朱、古城、四都一带活动。福建党政军转移到四都之后,省委成立中央汀瑞会县委和县游击司令部,组建了300余人的县独立营,活动在长汀、瑞金、会昌等县边境,开展游击战争。

闽西地区游击区,也称闽西南游击区,包括闽西的龙岩、上杭、永定、漳平、连城、武平和闽南的平和、南靖等地。1934年秋天,红九军团在长汀踏上长征之路之时,留守中央苏区闽西根据地的,有红二十四师和福建省军区所属第十九团、二十团4000多人,还有被派到敌后开展远殖游击战的红八团600多人、红九团1500多人,以及明光独立营和其他地方武装等,共7000多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因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而拉开序幕。闽西三年游击战是在中央苏区核心区内开展的,是在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出发地开始的。特殊的战争方位、特别的战争形势,说明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之一。

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一是经历了掩护战略转移、坚守苏区、分散突围,伤亡惨重。为了策应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秘密实施战略转移,红二十四师和福建省军区所属各部奉命接替中央红军主力的防御阵地,并以主力红军的姿态顽强抗击十几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直至11月1日长汀县城才被国民党占领、11月10日红都瑞金被占领,顺利完成了中革军委下达的任务。国民党占领长汀县城前夕,福建党政军机关和所属独立第十九团、二十团及游击队共4000余人,退守长汀四都山区,继续执行“保卫苏区、等待主力红军回头”的指示。1934年11月,国民党军8个正规师会同当地民团等地主武装共约10万人,对闽西根据地大举“围剿”。11月下旬根据地内的全部县城和交通要道均被国民党军控制,次年3月中旬福建军区所属部队已减至五六百人,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1935年4月上旬,福建省委机关才率部在长汀四都腊口西分水坳分散突围开展游击战争,万永诚、龙腾云、毛泽覃先后英勇牺牲,吴必先被俘后不久英勇就义于江西九江,指战员大部阵亡。在此之前,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行于1935年2月24日由长汀四都向永定突围时,在濯田镇水口附近的小迳村被敌人包围。邓子恢率领少数战士突出重围,重返四都省委机关,碰巧与率领红24师第71团2营突围至闽西的陈潭秋、谭震林一行相遇。于是他们一起向永定突围,于4月初到达永定县仙师乡大阜山,与早些时候突围到永定的张鼎丞所领导的红八团、红九团等游击队胜利会师。此时,在闽西的武装部队仅有1500余人,包括在闽西活动的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以及从江西突围到达的红24师100多人,伤亡较大。

永定区西溪乡赤寨村的赤寨会议纪念亭

二是遭受了国民党历时近两年的五期残酷“清剿”,艰苦卓绝。1935年4月12日,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在永定西溪乡赤寨村主持召开了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确定闽西南地区红军游击队的任务由“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转变为“在敌后开展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组织上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上将闽西南地区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之后,领导成员分散到各游击区领导斗争,从此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全面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在闽赣边,各自为战的汀瑞会独立营、兆征县独立营以及瑞金县游击司令部所属部队,在强敌进攻下,虽然损失惨重,仍然保留队伍,独立自主地转入游击战争。1935年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中最为艰苦的一年。4月至6月,国民党第二绥靖区调集了第三、十、五十二、八十、八十三等正规师以及保安队,对坚持在闽西的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一期“清剿”,采取分进合击、长追、堵截、驻剿的战术,进行搜山、烧山,跟踪长追。永定游击队与敌交锋40多次,歼敌450余人。红八团在4月至8月期间俘虏国民党士兵和地方反动分子2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国民党失败之后,又于8月开始调动八个师实施第二期“清剿”,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实行保甲制和所谓的“连坐法”,甚至实行移民并村,来势更为凶猛,手段更加毒辣。1935年11月,汀瑞游击队在麻子凹附近伏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军用汽车,生俘省党部书记谢存道及敌军团长2名,缴获一批钞票和金银。至年底红军游击队有效打击了敌人,拖住了国民党8个师,不仅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自己,在闽西南地区十多个县建立了七八块游击根据地。1936年春节过后,国民党在闽西南地区仍集中第三师、第八十师、新十师、第五十二师,以岩永杭为中心,发动第三期“清剿”,广泛实行土围子政策,并且故伎重演,强迫移民,烧山搜山等,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游击队。蒋介石在平息了西南事变(也称“两广事变”)之后,于9月至10月进行第四期“清剿”。相继失败之后,蒋介石又紧接着调动粤军接管闽西南地区防务,于11月发动第五期“清剿”,历时近半年。1936年11月至1937年1月,闽西红军游击队在三个月中,与粤军进行大小战斗40多次。至此,闽西游击队紧紧依靠群众,实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五次“清剿”。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双髻山第二次会议旧址

三是历经了“抗日讨蒋”“抗日反蒋”“联蒋抗日”,战斗不息。1935年5月“华北事变”发生之后,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和《抗日救国宣言》,明确提出目前党的主要任务是反日讨蒋,总策略是建立反日讨蒋的统一战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通过派往上海的地下交通员获得上述文件、消息之后,于1936年1月1日在上杭双髻山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在闽西南地区建立抗日讨蒋统一战线,将闽西南红色部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将部队改编成6个支队,各县游击队则编为人民抗日讨蒋游击队或义勇军。1937年4月,已经同中共中央已经中断了一年多联系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获悉中央方针已由“抗日讨蒋”转为“联蒋抗日”,国共两党高层谈判已经开始,便于4月25日在永定与南靖交界的科岭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议,认真研究落实,从此闽西南的革命斗争由“抗日讨蒋”走上“联蒋抗日”的新阶段。经过三个多月曲折的谈判斗争,闽西国共双方最终于1937年7月29日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闽西地区完成了从国内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变。闽西历经“抗日讨蒋”“抗日反蒋”“联蒋抗日”期间,战斗不息,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清剿”和故意制造的无理事端,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南靖科岭: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

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排头兵之一

一是党旗始终在闽西大地高高飘扬。1935年4月12日召开的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将之前的闽西军政委员会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党政军集中统一领导。1935年4月,闽西红军有约1500人、游击队1000余人、党组织仅剩几十个支部。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战至1937年3、4月间,闽西红军游击队(含群众性的游击小组)已发展到约4000人,组建有8个县委、56个区委、400多个支部,党员3000余人。1937年10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龙岩白沙南卓召开中共闽粤赣边省临时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员会,继续领导闽西革命,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随之撤销。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开拔前夕,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于1938年2月20日在龙岩白土镇后田村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将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接续领导斗争。

1937年10月9日至1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在龙岩县(今新罗区)白沙镇吴氏宗祠召开闽粤赣边区党的临时代表大会

二是二十万亩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里。随着苏区的陷落,国民党在县、区、镇组织“农村兴复委员会”,支持农村土豪劣绅对农民收回农民分得的土地、补收往年和各种租税。为此,闽西游击区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了各种符合实际的保田斗争,保存土地革命果实的(指土地没有被夺回,仍属农民所有的)有新罗、永定、上杭等县的共15个区、83个乡,一直保留在当地农民手里的土地约20万亩,使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在南方唯一的保留部分土地革命果实的地区,保田成果坚持到全国解放,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为闽西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盛誉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8月经福建省民政厅认可,重新确定龙岩市省评革命基点村就有610个,这是斗争时间长、贡献大、牺牲大、红旗不倒的地区,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1936年2月,谭震林、蓝荣玉在上杭贵竹坑主持召开白砂地区接头户会议,发动群众起来保卫土地。会后,游击队捕杀了一批夺回土地、反攻倒算的反动分子,取得了“保田”斗争的胜利

三是较早实现国共和谈、合作抗日局面。为推动闽西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37年5月间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停止内战”“对内和平”的方针,决定与粤军在龙岩和谈。全面抗战爆发后,邓子恢等立即于7月10日前往龙岩进行正式谈判,经过各方努力和反复商量,闽西国共双方于9月1日在龙岩商会举行最后谈判并成功签订三方协议,标志着闽西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闽赣边游击区在中央分局和闽粤赣边省委的指导以及中央分局代表陈丕显前往赣南的直接联系下,于1937年9月与国民党瑞金当局谈判成功,相比省内其他游击区,这是较早达成协议的。11月,闽赣游击队改编为汀瑞抗日游击队,人员由80余人扩大到300多人,走上合作抗日的道路。

闽西国共和谈签字旧址:龙岩商会六角亭

四是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力量。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分局,新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随后,项英与叶挺一起将在南方开展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组建成新四军,全军计10300人,来自闽西的就有2000多人,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下辖第一、二、三、四支队,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闽西、闽赣边、闽粤边、浙南)合编为第二支队,下辖第三、四团。1938年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离开龙岩白土,向皖南开进,纵横驰骋大江南北。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以后,在以方方为书记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领导下,闽西革命斗争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编辑: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