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

时间:2023-04-18 来源:龙岩电视台

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

□ 邹善水 文/图

仲春回到连城四堡老家,友人小心翼翼地从匣子里取出一片泛黄的方寸薄纸给我赏鉴。纸上的红色隶书“干谷伍拾斤”跳入眼帘,“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9字,把我们引回到90多年前的革命年代。

据友人介绍,这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来源于与长汀交界的瑞金农村邹姓梓叔手中。这张借谷票用纸为毛边纸,纵向长度为7.5厘米,横向长度为10.4厘米,正面有紫红色石印红字“干谷伍拾斤”,票面中央半圆形图案中绘有持枪红军战士,图下书写“此票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并印有“陈潭秋”正方形红色印章。票据四角分别印有数字套红“伍拾”汉字。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4年,为了解决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流动部队给养问题,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发行一批借谷证,向地方群众借粮食,用以调剂红军给养。

借谷票上印章人陈潭秋,是中共一大代表,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负责苏区和红军的粮食供给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所经历的艰辛岁月和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是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

史料记载,1933年,红军刚赢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控制范围达到40多个县,总人口300万,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那么为何时任中央苏区粮食部长的陈潭秋还要借粮呢?

土地革命时期粮食问题一直是悬在中央苏区头上的一把剑。首先是因为人口众多,苏区控制范围内有300万人,12万革命群众,而许多战士的家在敌占区域,家中田地无法耕种。其次是天公不作美,自然灾害频发,当季的苏区粮食产量并不理想。再加上敌军对苏区长期进行抢劫与骚扰,许多地方的粮食被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匪兵烧毁或抢走。

粮食供给不足,直接影响红军的战斗力。缺少粮食,红军在2月份作出的扩军决定也实施不了。苏区粮食调剂局东奔西走四处采买粮食,但对于如此之大的消耗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情况紧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决定成立粮食人民委员部,任命陈潭秋为中央苏区粮食部长,全权负责粮食工作。陈潭秋果然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内三次筹到粮食,为赣闽苏区与红军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资保障。

第一次借谷运动,发生在1933年春天。一开始,陈潭秋计划让革命根据地开展借粮竞赛,向群众宣传政府的借粮意愿。借粮运动引发了工农群众的热情,许多老百姓自发在民间宣传,尤其是红都瑞金的百姓带头响应号召。很快陈潭秋便筹集到了十六万担谷子,前方的红军战士们得到了粮食支援,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的胜利。

第二次借谷运动发生在1934年5月。陈潭秋向政府各部门发出联名信,要求开展节约粮食行动,从干部做起,以身作则每天省二两米支援前线,并印发了许多各种面额的苏维埃政府借谷票。他向百姓承诺:“凡是借给谷子的人,都可以用此票在当地政府领还谷子或者代缴土地税”。开启节粮运动的第一个月,光是瑞金县政府机关就节约粮食四百多斤,瑞金百姓们也省下了几千担粮食送给红军。第二次借谷任务顺利完成。

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作出了主力红军长征的决定。为支援红军,苏区计划再借60万担粮食。陈潭秋安排粮食部工作人员按照计划先收购一批粮食,自己则积极讲演发动群众,印发借谷票借粮,同时组织红军走村入户帮助群众秋收。不出半个月,借的粮竟是远超预期。1934年9月30日,第三次借粮运动结束。红军也获得了战略大转移漫长路上的启动粮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借谷票帮助红军筹集军粮,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借谷票成了苏区群众和红军军民互相信任的象征。如今,当年的苏区民间尚有人家中存有泛黄的借谷票,已流传至第二代或第三代人手中,他们至今舍不得去向政府兑现,因为这张小小的借谷票蕴含的是苏区群众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无限情意。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