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英烈借薪火

时间:2024-04-14 来源:龙岩电视台

向贤彪

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时节,对于我们公民来说,也是怀想国家前路之艰辛、追念英烈牺牲之悲壮、激扬奋进之气魄的时节。在这一天,有无数人走进烈士陵园,献上一捧花,拭去石碑上的尘灰,致以一份敬意;也有很多人通过网络走近英烈,“触摸”烈士的墓碑,与英烈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历史车轮的每一寸前行,都是无数英烈舍生取义、发扬蹈厉的结果。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的、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烈士名录的就有180万人之多。正是无数有名、无名的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拼搏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换来了从红船一叶到中国号巨轮的历史性巨变。今天,在向新的伟大目标的奋进中,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浅滩暗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离不开英烈“精神路标”的指引。自觉以英烈为榜样,常向英烈借薪火,传承知重负重、砥砺前行的红色血脉,方能乘风破浪,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向英烈借信仰之火。革命战争年代,信仰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和平建设时期,信仰则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正是坚定的信仰,让血肉之躯拥有了超越艰难险阻的力量;也正是忠诚的力量,让境界因之提升、人格因之升华、事业因之兴旺。时下,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坚守与解构、担当与逃避、奋进与堕落,交织碰撞在所难免。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的确,有信仰与无信仰,结果不同;假信仰同真信仰,落差很大。只有像革命先辈那样,把信仰的旗帜铺展在内心深处、化作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才能始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姿态,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书写新的时代传奇。

向英烈借初心之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而果毅地烧毁田契的彭湃;“不带私心搞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带领群众把荒岛变成绿洲的谷文昌;退休不享清福,一头扎进大亮山植树,为人民留下“绿色银行”的杨善洲......民族大义藏于胸,人民利益举过顶,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都是一次砺初心、担使命、永奋斗的庄严洗礼。英烈可歌可泣的故事昭示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以忠诚擦亮初心,用担当履行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民造福,方能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向英烈借品德之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品德修炼的程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向英烈学习,不仅要学习其伟大精神,还要学习其崇高品德、人格风范。焦裕禄说,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彰显了严于律己的品德;黄大发直言“我们修水渠用36年,都是为了老百姓”,彰显了造福人民的公德;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彰显了对党忠诚的大德。在无数英烈的身上,严于律己,使他们由平凡走向崇高;为民造福,使他们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对党忠诚,使他们立于潮头成为标杆。向英烈学习看齐,就要像他们那样始终追求做人的高标准,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群众面前立起为官做人的示范和标杆。

向英烈借奋斗之火。孙中山先生曾这样感慨:“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缅怀英烈,当思奋斗之艰辛。从“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建设家乡,让更多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黄文秀......无数先锋模范接力奋斗、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书写了改天换地的辉煌,砥砺了奋发图强的精神。时代主题在变化,奋斗精神永不息。我们当从英烈彪炳史册的功勋里,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当从英烈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中汲取营养、激扬斗志,为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以新的奋斗成就告慰英烈。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