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话中村 ———漳平市双洋镇中村革命斗争简史

时间:2022-03-23 来源:龙岩电视台

红土地网讯   漳平市双洋镇中村是原宁洋县西南边境与漳平县境毗邻的一个小山村,距宁洋县城(今双洋镇驻地)30华里,村落星散,丛山环抱,交通不便。民国时期,全村仅三百余口,除本地居民外,不少是从粤东迁来耕地垦山的农民,故居民均讲客家话。历史上这里盛产茶油、茶叶,但在国民党政府的苛政下,中村农民苦难深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早就深积着愤恨的怒火。  

1929年8月,红四军攻取宁洋县城的胜利消息传至中村,中村人民开始酝酿革命活动。1934年春,红九团从连城进入宁洋三区(旧称成达社),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时,建立了以方方同志为首的沙田特区,红九团团部设在苏益田。1934年7月,红九团团长吴胜率军进驻邹家山,发动群众组建了邹家山苏维埃政府。同年秋,红九团派二营营长郑树昌带领全营武装,挺进中村,主要驻营在“钟英堂”等处。红九团的到来,犹如给中村农民心中的激愤接上引信,立即喷发并形成熊熊的革命烈火。中村有32名青年一举报名参加了中村游击队,全队共分三个班:第一班班长张亮发、第二班班长蓝大通、第三班班长张朝桂,张开桂任游击队队长,蓝生桂任指导员。中村游击队在二营营长郑树昌直接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同时,红九团二营在“武安楼”发动成立中村苏维埃政府,梁观乾任主席,蓝土福、童木生任土地委员,张胜发任文书。  

中村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同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激烈的斗争。据尚健在的老游击队员追忆,当年郑树昌营长告诉游击队员们:红九团共有三个营,分别以“苏、维、埃”三个字,作为营的代号:一营称“苏营”;二营称“维营”;三营称“埃营”。每营辖三个连,以“新、中、国、快、成、功、大、胜、利”等九个字作为各连的代号。二营代号“维营”下辖三个连,代号“快、成、功”,“快连”(即一连)连长姓刘;“成连”(二连)连长姓张;“功连”连长姓氏已忘了。全营武装驻在中村各点,营部和“功连”驻在邓阿水家;“快连”驻在邓文保家;“成连”驻在童发勤家。  

红九团二营发动青年参军,组成游击队后,立即在瓦窑后挖了一条战壕,以防备山上反动民团的袭击。全营武装和游击队日夜站岗放哨,出操练武,一派紧张的战斗景象。农历7月25日前后,正当营长郑树昌集合全营战士和游击队员开会,讨论分田地及如何巩固革命政权等措施时,驻防在宁洋县城的保安十二团突然袭击中村。敌人故意避开原来从大会村进入隔头洋这条通县城的大路,绕道麻坑村,直逼中村的头村,企图出其不意,一举消灭红军和游击队。敌先头部队刚进坑仔口,就被红九团二营岗哨发现并立即向中村报了警。郑树昌闻警后,马上宣布休会,部署战斗。郑树昌命令:“快连”从左翼沿山边树林插向敌群;“功连”从右翼涉河沿东山山麓迂回包抄;“成连”在营部驻地下方的一块大石头上架上重机枪担任正面阻击。郑树昌手持红旗,亲自指挥。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郑营长果断地挥动红旗,以旗为号令,指挥左、右两翼,“快连”“功连”将保安团部队截成两段:前头已进村的敌军如入瓮之鳖,已被包围;殿后的敌军听到枪声掉头登山,不敢前进。中村游击队配合“成连”把被围敌人全数俘虏缴械。“快、功”两连追击村头敌人,追至土楼乾时,击毙和打伤一些敌人,残敌逃进深山密林,窜回宁洋县城。战斗经历三个多小时胜利结束,经清点共俘敌72人,缴获枪枝76支,所有俘虏交游击队看管。第二天,俘虏和所缴获枪支,全部由红军战士解往驻于苏益田的红九团团部。团首长对俘虏兵进行宣传教育后,又如数押回中村。郑营长向俘虏兵讲了红军的宗旨和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并告诉他们,愿意当红军的可报名留下,愿回家的,发给路费回去,但不要再被反动派利用与穷苦人作对。  

坑仔口战斗胜利后,全村筹划分田运动。不料,形势突变,国民党部队加紧对特区的围剿,在中村驻扎三个多月的二营为全局斗争的需要,奉命转移了,分田工作被迫暂停。  

二营离开时,游击队随同转移到苏益田整编。村里留下梁观乾、蓝土福、林永宗、童松胜、童木生等人坚持工作。游击队到苏益田后,三个班分别配合红九团战斗:张朝桂一个班驻在小溪;张亮发一个班驻在邹家山;蓝大通一个班在苏益田整训学习。半个月后,张亮发这个班所属的一营一连,奉命到安坑消灭反动地方武装“大刀会”。连队于天刚亮时从邹家山出发,中午到达安坑,在村头的桥亭上,碰上“大刀会”的人马。“大刀会”会员个个手持长矛,口念咒语,向红军冲来。一营一连指挥员原想通过政治教育,唤醒感召他们。不料“大刀会”分子执迷不悟,冒死冲刺前来,站在一营一连队伍前头的一连连长和六班长,当场被刺牺牲。至此,一营一连不得已开枪还击,击毙“大刀会”匪徒八人,反动民团和“大刀会”众匪惊慌溃逃。战斗结束后,中村的红军战士李水兴等将一连长和六班长的遗体抬回邹家山,连队开了追悼会,安葬二位英烈。  

中村游击队在红九团领导下,先后转战于今新罗区辖的白沙、珍坑、陈地坑、小溪、马池塘、风村、大河斜,以及今漳平市辖的赤水、安坑、麻畲头、根竹后、徐溪、大会、隔头、梧溪、茶坑等地。他们餐风宿露、频繁出击,有力打击各地的反动民团武装,牵制了围剿主力红军的国民党部队。  

1936年正月初二,游击队配合红九团一营,从邹家山出发,计划攻打白沙,在鸡公岭碰上进剿的国民党军。这次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战斗中红九团一营伤亡很大,中村红军战士张祥发、蓝音水均负伤。红九团一营边打边撤,先撤回邹家山,继撤到龙伞岽才甩掉敌人,赶往凤村住宿。第二天往珍坑,经棕榈坑到大河斜集中,在大河斜宿营20天左右。由于敌人四面进剿,加上部队给养问题无法解决,上级决定采取分散活动、化整为零的战术,来应对敌人,保存自己。中村游击队由团领导派王治平带部队护送回中村,并指示中村游击队采取分散隐蔽、积累力量、待机行动的方针。  

红九团战士护送中村游击队员到达中村后,留下两位同志在中村指导游击队坚持斗争,其余的红军战士取道新桥方向返回。  

红九团主力已离开沙田特区开住平和、永定,游击队和红军部队联系不上,无法开展有力斗争,一时乌云蔽日,白色恐怖笼罩全村。保安团和民团以隔头洋作为重点进行洗劫,村民的所有财产,能抢走的都抢走,抢不走的全部捣毁。面对严峻形势,张开桂四出寻找红九团。1936年,张开桂到永定后,得知团长吴胜、营长郑树昌都先后牺牲了,便流落在外。张开桂初到广东边境挑担谋生,继而到漳州做豆腐度日,直至1948年才返回中村。其余已返乡的红军战土均背井离乡,或住进深山,或到外地做长工,处境艰难。然而,中村的老游击队员们都在苦熬着、盼待着、相信红军终有一天会打回来的,没有一个人叛变革命。直到1947年后,这些游击队队员才陆续返乡定居。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历史的车轮终要前进!“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蕾”,中村的老红军、老游击队员和全村人民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日子,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原宁洋县解放前夕,他们又重新拿起武器,积极投入了当地解放、剿匪的斗争。  

几十年过去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年中村参加红军、游击队的三十二位同志为革命历尽艰辛的光荣斗争史迹,定将教育、鼓舞年青一代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不愧前人的贡献。(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