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燕赵英雄陈海涵

时间:2022-07-04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讯    陈海涵出生于上杭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以民族大局为重,同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新型干部人才,陈海涵等100多名干部被抽调到设在延安的红军大学——即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当时的延安成为进步人士神往的圣地,宝塔山的呼唤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为追求抗日真理,不辞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其中一大部分青年进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人数达到将近1万人。抗日军政大学的声誉越来越大,但并没有能改变这里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陈海涵所在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的学员都是自己挖窑洞来居住,自己开荒种地以糊口。虽说苦是苦了些,但莘莘学子们都有一颗革命的红心,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抗日的最前线去任职,陈海涵等少数同志则被留在学校任教。1939年,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入敌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区开设了一个分校,称为第二分校。1939年10月,陈海涵走出了抗大总校的大门,先后到晋察冀军区特务团、第一团任政委,在聂荣臻司令员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的反“扫荡”战斗。
  1941年,陈海涵接到聂荣臻司令员发来的电报,要求第一团到平汉线路东保定、容城地区担负运粮任务。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陈海涵知道聂荣臻交托他运粮以解决部队的后勤给养任务艰巨,立即率部出发,前往指定地点运送粮食,争分夺秒,一共运送了15万斤粮食,出色地完成了聂荣臻司令员交办的任务。
  未等陈海涵稍事歇息,聂荣臻司令员又指示陈海涵在3 天之内赶到阜平地区参加反“扫荡”,同时留下一个连的兵力负责保卫军区、地委和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陈海涵雷厉风行,和副团长宋玉林带领主力部队向西疾进,马不停蹄,如期赶到阜平地区。聂荣臻对喘息未定的陈海涵说:“好样的,你们团主力随军区机关一起转移,时间不多,你赶快回去好好部署部署。”  
  在转移过程中,第一团遭到敌人包围,战斗了2天2夜,终于摆脱了敌人。之后,陈海涵指挥部队在阜平以北的满山地区与日军接火,陈海涵机智灵活,命令2个连化装成日军和伪军,渗透到日军的心脏中去,歼敌500多人。接着,陈海涵挟胜利之威,又指挥部队在东黄泥、洪子店一带歼敌200余人,然后返回易县林泉地区待命。
  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秋季大“扫荡”。反“扫荡”的斗争使陈海涵所在的第一团“狼牙山五壮士”名垂青史。
  9月25日拂晓,日军从两面向狼牙山扑来,整个狼牙山条条山沟里都有敌人,八路军为避其锋芒,在日军包围狼牙山之后,为使4万余名干部、群众突出包围圈,第一分区杨成武司令员以“围魏救赵”的战术,用第三团和第二十团的兵力攻敌据点,调动日军敞开了20多里的口子,使广大干部、群众顺利突围,陈海涵所在的第一团担负着保卫干部和群众转移的重任。为了使干部、群众安全转移,陈海涵命令留下第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在狼牙山牵制敌人。
  26日早晨,五六百名日本侵略军向狼牙山扑来。五位战士一边开枪迎击,一边向更高处占据有利地形。日本侵略军以为八路军主力就在高山上,不惜一切代价,一次又一次地向山上发动冲锋。马宝玉等5位战士忍住饥饿,沉着应战,从早晨坚持至中午,先后打退敌人4次冲锋,消灭敌人100多人,胜利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保证了主力安全转移。可是,当他们退到狼牙山棋盘坨顶峰时,已弹尽粮绝,敌人又紧逼上来。在这紧急关头,他们宁死不当俘虏,毅然纵身跳崖。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负伤得救。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壮举,震动了晋察冀根据地广大军民。
  反“扫荡”结束后,分区召开了庆贺反“扫荡”胜利大会,表彰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宣布了给烈士的嘉奖令,亲手把军区和分区的奖章、奖品发给葛振林和宋学义。边区政府为纪念三烈士的英雄业绩,专门建造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聂荣臻亲笔题词: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