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从“黄埔”到“红埔”

时间:2023-03-23 来源:龙岩电视台

图为红军学校旧址——新罗区大池镇秀东村仰高楼(网络图)

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铸就了“爱国、革命、牺牲、团结、负责”的黄埔精神。在黄埔这片热土上,无论进入黄埔学习的闽西人,还是后来在闽西从事革命活动的黄埔军校学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黄埔的革命精神在闽西的大地上传承发展,将闽西山区的穷苦子弟一个个造就为时代的英雄。

与此同时,在广州这片热土上,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与广州的黄埔军校创办开始,共举办了六届农讲所,前后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其中,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届由毛泽东任所长。龙岩新罗籍郭滴人、陈庆隆、李联星等四人在此学习,成为毛泽东的学生,他们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龙岩新罗早期的党员之一,回闽后建立党组织,成为农民运动领袖。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血雨腥风中,共产党人走上了重视武装斗争的历程,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开始了我军军校教育的探索。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攻占长汀城后进行整编,以军官教导队为基础组建了红四军随营学校。11月下旬,红四军由东江返回闽西;12月初,红四军随营学校在龙岩大池改为红军学校,现存大池红军学校旧址仰高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在龙岩城发展为闽西红军学校、福建红军学校、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该旧址已修复。龙岩新罗成为我军军事教育的摇篮。

古田会议对闽西红军学校的办学思想产生影响。在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闽西红军学校贯彻“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思想,伴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红军学校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历程。闽西红军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提升。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在龙岩举行开学典礼。邓子恢主持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学员们第一要有政治头脑,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第二要有牺牲精神;第三要养成吃苦耐劳精神;第四要增强组织纪律性;第五要洗刷自己的一切不正确观念,提高无产阶级政治觉悟。邓子恢的讲话成为红军学校治学精神的高度总结。

1930年12月,为了纪念我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烈士,红军学校改名为“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办学地点复迁至龙岩大池,校长萧劲光,政委张鼎丞。因龙岩县失守,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随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往永定虎岗。1931年7月,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迁往上杭白砂。1931年9月,迁往长汀城关。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闽西、赣南两苏区已经连成一片,中央苏区正式形成。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把在长汀的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和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红三军团随营学校合并组建了一所大规模的红军干部学校。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正式将这所学校命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2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将红校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地方游击干部学校5所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红军学校教育系统,标志着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基本成熟。

在闽西红军学校学习过的闽西籍将军有:刘亚楼、刘忠、罗元发、王贵德、刘禄长、陈茂辉、黄鹄显等人。在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学习过的闽西籍将军有:陈仁麒、罗舜初、丁甘如、王平水、王胜、卢克、卢仁灿、苏启胜、张云龙、陈海涵、林忠照、林接标、罗斌、罗洪标、钟池、黄鹄显、翁祥初、赖光勋、雷钦等人。他们毕业于红军学校,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为仰高楼秋斯堂。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办学经验,举办红军学校,贯彻古田会议精神,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人民军队,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革命战争年代,黄埔、龙岩两地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结下了红色情缘;在新的征途中,两地又将为了新的目标携手共进。202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龙岩市新罗区与发达地区城市广州市黄埔区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并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对口合作五个方面的首要重点任务。这是龙岩新罗、广州黄埔两地再续割舍不断的前缘,对进一步深化两地情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共同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符维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