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的红色印记

时间:2023-03-23 来源:龙岩电视台

每次走进东后巷,我都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脑海里则浮想联翩……

东后巷是闽西长汀县东门社区的一条小巷,位于卧龙山脚下,蜿蜒曲折。小巷内有一座“福音医院”,背靠卧龙山,坐北朝南,占地18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原是英国传教士赖查理主办的教会医馆,原名叫“亚盛顿医馆”。辛亥革命后,“亚盛顿医馆”改名为“福音医院”。1925年“五卅”运动后,英国人慑于中国的反帝浪潮,相继回国。当时医院的医生傅连暲被推荐为福音医院的院长。

1927年8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率领下来到长汀,有300多名的伤病员找到福音医院。傅连暲则发动全体医务人员,给予医治。起义军营长陈赓大将右腿两处中弹,伤势严重,傅连暲采取保守疗法,避免截肢,让陈赓的伤腿保留了下来。起义军政治部主任徐特立患急性肠炎,上吐下泻发高烧,人事不省,但是经傅连暲的精心治疗转危为安。福音医院还以博爱和人道主义的名义为伤病员募捐生活费。起义军离开长汀后,傅连暲又不顾个人安危,把部分重伤病员留在医院继续治疗,千方百计保护他们,一直到痊愈,重新走上革命征途。

1929年3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长汀。傅连暲又给毛泽东和朱德检查身体。当时,正值天花流行,红四军中发现有天花病人,为防止天花病在军中蔓延,在傅连暲院长领导下,全体医务人员积极为红军指战员种牛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音医院成了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都在这里得到治疗。1932年1月,傅连暲遵照毛泽东指示,在这里又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第一批医务工作者……

现在“福音医院”虽然不再是医院了,但仍然保存完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百年的风云和可歌可泣的历史。

离开福音医院,沿着石砌小路上坡,风光秀丽的卧龙山下有一口四方形的水井,人们称之“老古井”。老古井附近有座小楼,那是1932年毛泽东从江西来到长汀治病的休养所。毛泽东在这里休养期间,饮用的就是老古井的水。

一天,警卫员陈昌奉从老古井挑回一担水。毛泽东一看,井水竟然浑浊不清,不由得问道:“这么浑的水能喝吗?”陈昌奉有些为难,他说:“这里的群众都喝这样的水,让它停一会,水就澄清了。”

毛泽东听了,更为群众着急,快步来到井边一看,果然不少人在汲水、挑水,而水都很浑浊。毛泽东问了一位妇女:“这井水咋这么浑?”妇女答道:“这是一口古井,很久都没有清洗了,怎不浑呢?”毛泽东又问:“为什么不请人清洗呢?”妇女笑了:“没有人出来牵头啊!”毛泽东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意清洗,而是缺乏组织清洗的人。他说:“我来牵头,大家愿意凑钱请人清洗吗?”周围的人一听,都说:“当然好啊!”一个小姑娘看了看毛泽东,觉得这个叔叔挺好的,不禁问道:“你是谁呀?”毛泽东摸摸小姑娘的头,朗声笑道:“我是在福音医院养病的红军叔叔啊!”说着帮小姑娘从井里提了一桶水上来。小姑娘称赞道:“红军叔叔真好!”

第二天,毛泽东请来了洗井工人,并叫陈昌奉等几个警卫员协助,仅半天时间就把一口井洗得干干净净,井水变得清澈了。大家都很感激毛泽东,毛泽东借此机会对大家说:“井是公共的,得靠大家来爱护。我是会离开这里的,但我希望你们今后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来牵头,定期请人洗井,水干净了,喝了才能身体健康!”一席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从此人们就定期请人洗井,老古井的水从此清澈了。

毛泽东住在老古井旁边的休养所里,一边养病,一边作调查研究,白天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商店和群众家里走访,与群众亲切交谈,了解民情风俗,倾听群众对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意见。晚上回到休养所的煤油灯下撰稿,完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光辉著作。

时间一晃过去了30年。1962年,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到北京开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竟然问起叶飞:“你知道长汀的老古井还有水吗?”叶飞还没有到过长汀,自然不知道,他答不上来,只好挂长途电话向长汀县委了解情况。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但是在几十年中还牵挂着老古井。从此,长汀人民在老古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毛主席最牵挂的井!

□ 廖金璋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