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之行

时间:2023-09-27 来源:龙岩电视台

■ 杨晓松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最初,是念着毛主席的诗词,认识了“井冈山”。

尔后,是革命影视,加深感受了“井冈山”。山高,林深,路险。

现在,坐着大巴车,蜿蜒其间,隐没林海,来到了井冈山。当脑海中的印象,要与真实触碰的时候,内心的激动啊,在这苍苍茫茫的林海里,无法抑制。

随着车窗外杉木、竹子不断闪过,脑海冒出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叫《井冈翠竹》。文章写到: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是的,井冈山换了人间。到处是青山绿水,到处是大巴穿梭,游人如织,生机盎然。

不知不觉,到了井冈山茨坪镇。导游讲道,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曾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在黄墙黑瓦的毛泽东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红四军军械处旧址等地流连忘返,细细体味。在那艰苦岁月里,一边是湘赣敌军穷追不舍,一边是井冈山被严密封锁,毛主席每时每刻面对的,近则红军的军需给养,远则红军的生存发展、中国革命的未来。在毛泽东的旧居里,我们看到,马灯依旧,笔墨依旧,桌凳依旧,仿佛那位伟人刚刚完成了一天繁复的工作,离开房间。就是在这间不起眼的小屋里,一年多的时间,毛主席写下了光辉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总结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就在这里,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燎原星火,烧遍天南地北”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导游又说,井冈山上有五大哨口,都是进城必经的扼喉之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黄洋界,便是其中一个。

站在巨幅油画前,望着画中漫山遍野的红军战士,听着导游的讲解,我的耳畔似乎听到了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炮弹纷纷爆炸的声音,礌石滚木坠落的声音。

那是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了。凌晨,浓雾漫山,敌人开始进攻。敌人在这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的黄洋界里,行动缓慢。待他们进入有效射程,红四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的各种火器齐开,礌石滚木像山洪齐泄。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两次冲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气急败坏的敌人孤注一掷,再次集中火炮向黄洋界轰击。在这关键时刻,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第三颗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所(另一说,是敌军弹药库)。随着硝烟腾起,红军阵地上响起了激越的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往铁桶里放炮仗,一边用礌石滚木砸去。敌军以为是红军大部队回来了,旋即仓皇遁逃。

黄洋界保卫战,真是个奇迹!红军的一发迫击炮弹,打退了国民党四个团的虎狼之兵。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来的毛泽东,听完战事汇报,感受炮声的磅礴气势,抑制不住诗兴大发,将平平仄仄的枪炮声,吟成一首传颂古今的《西江月·井冈山》。

而今,迎来盛世太平,但那声炮响并没消逝,至今仍回荡在井冈山的重峦叠嶂间。每一位虔诚的参观者,来到黄洋界,都会驻足倾听这声惊天动地的炮声。

吃完饭,已是掌灯时分。闲逛挹翠湖,但见湖光山色,霓虹闪烁,异彩纷呈。游人穿梭,广场热闹,太平岁月。

这,就是井冈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井冈山换了人间!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