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 闽西革命洪流中的巾帼风采

时间:2024-03-14 来源:龙岩电视台

培文馆里传薪火:陈康容在培文馆为农民讲授革命道理(工笔画)。 宋客 摄

古田会议旧址群·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张家祠)外大门。 刘艳晖 摄

向贤彪 王平

闽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苏区。在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上,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中,闽西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发挥了独特作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至今为人们所怀念和崇敬。

信念坚定:誓死跟定共产党

“革命不怕把头杀,誓死跟定共产党。”这是当年一首闽西山歌中的歌词,它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信心。

永定金丰大山脚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霞山村。从1927年建立党支部起,这里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著名的女英烈陈康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1915年出生于缅甸,1930年回国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中学,后考进厦门大学,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陈康容回到老家金丰地区,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开展抗日斗争。先后参与建立抗日救亡剧团、抗日游击队等革命活动,成为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陈康容被国民党保安队堵在家中,第二天被押解到了敌团部。无论是严刑拷打还是重金收买,甚至找来她的同窗好友劝降,她都严守党的秘密,一次次大声怒斥敌人:“枪毙我可以,要我依从,万万办不到!”陈康容在敌人要她写“自白书”的纸上,悲壮地写下“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表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在敌人的刑场上,陈康容英勇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汉奸卖国贼!”一片忠心天地间,纵然九死亦不悔。这位党的好女儿、华侨女英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座丰碑,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奋斗百年路,忠诚印寸心。共产党人以忠诚作砥柱,勾勒出壮丽的精神图谱;而革命群众热爱共产党、跟定共产党,同样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负责为交通站看家做饭的梅芳嫂为了交通员突围、保住电台,用自己的身体去引开敌人射击目标,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革命受到损失。我党的接头户陈三姑为了革命,毅然把两个儿子送到前线,先后壮烈牺牲;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她又毅然决定让8岁的独生女陈文地接替自己上山为游击队送粮......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对党的忠诚,才推动我们党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

英勇斗争:担当作为展英姿

闽西有幸,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闽西有幸,这里也是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的孕育地。当年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当年一个个讲习所、妇女部、妇救会的诞生,使这里的妇女群众成为最早接受革命熏陶的人。她们一旦接触革命宣传,便意识到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觉醒和组织起来,摆脱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同男子一样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中,展示出女性特有的英姿和风采——

英勇机智斗顽敌。“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剪掉发髻也甘心。”这首闽西客家山歌,十分形象地唱出了当年闽西妇女踊跃支前的动人情景。其实,那时许多妇女群众不仅亲自把丈夫、儿子送去当红军,甚至剪掉髻子、扎上皮带参加红军,参加赤卫队、游击队。张龙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张龙地名如其人,干革命、打敌人犹如一条倒海翻江的“龙”。年轻时,她以卖茶叶为生,自从听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讲述革命道理后,便毅然参加革命。当时已年近五旬的她,发动80多名贫苦妇女加入农会,并逐渐成为当地妇女革命的领头人。在红四军第二次攻打龙岩时,她又发动了300多名妇女配合红军攻城。后来,由于敌强我弱,赤卫队避其锋芒转入乡下打游击,开展夺枪运动。一天,张龙地和几个赤卫队员正在田里劳作,只见一部敌人从邻村祸害老百姓路过这里,手里提着抢来的衣物、鸡鸭,旁若无人。这时,张龙地见远处有三个掉队的敌兵姗姗走来,便紧握手中的锄头和扁担,趁敌兵走近时,出其不意地冲上前去,对着敌兵的头部猛击......就这样,张龙地和几个赤卫队员用手中的锄头和扁担制服了敌人,缴获了三支崭新的步枪。后来在敌人的一次“清剿”中,张龙地不幸被捕,她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纵身跳下山崖。幸好张龙地被崖下的树枝托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礼堂亲切接见了张龙地,称赞她是“闽西女中豪杰”。

踊跃支前打胜仗。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年红军入闽后,红军积极宣传,并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劳苦群众,使闽西人民深切地感到红军真正是穷人自己的队伍,男人们纷纷报名加入红军,妇女们走出家门踊跃支前,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喜人景象。在支前的妇女大军中,有一位年过四十的戴五嫂,她不仅走村串户动员适龄青壮年参军,还把妇女们组织起来,为红军做草鞋,洗衣服。一次,上级通知戴五嫂所在的乡镇派300名妇女到清流县去挑布,给红军做衣服。戴五嫂主动请缨,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体壮的妇女,白天藏于山中,晚上疾步赶路,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布匹运输任务,为红军统一军服作出了突出贡献。陈客嫲(原名邱清玉)为了支援革命,在30岁丧夫的情况下,毅然送独子、胞弟和侄子参加红军,他们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客嫲擦干眼泪,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为红军和游击队送粮、盐和日用品,曾用特制双层木桶(上盛干粪,下藏盐、米)的巧妙办法瞒过民团哨兵,接济游击队。

宣传革命美名扬。闽西革命斗争中的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利用标语、传单、墙报、宣传栏,利用戏剧、歌谣、游戏等进行宣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而闽西妇女在宣传鼓动工作中,顶起了“半边天”,发挥了砥柱作用。在这支群众性宣传大军中,有一位“红色小歌仙”格外引人注目,她叫张锦辉。锦辉姑娘天生一副金嗓子,从四五岁就喜欢学唱山歌;小小年纪,就投身革命。在“永定暴动”中,她一边和村里的妇女给暴动队员送茶水、送饭菜,一边以革命山歌为武器做宣传鼓动工作。后来,她成了一名红军游击队宣传员,经常为红军游击队员唱山歌。唱的著名革命山歌有《救穷歌》《农民苦》《土豪恶》《当红军》等等,用歌声唱出了穷人的心声,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后来,在奉命到毗邻村子开展宣传时,突遇保安团袭击,张锦辉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威逼面前,她意志如钢,宁死不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用一首山歌与这个世界作了诀别:“唔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担;一生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为了崇高的理想,张锦辉献出了年仅15岁的宝贵生命,她的歌声永远在闽西人民心中回荡。

深明大义:红色家风永流传

“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在闽西革命斗争的女杰中,不少人已为人妻、为人母。她们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不仅体现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以飒爽英姿奔向解放的战场,而且担负起相夫教子的重要责任,涵养以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家风,让红色家风赓续流传。

上杭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林金堂、林金森、林金香“红色三兄弟”相继参军上前线、又相继牺牲在战场的故事,在闽西妇孺皆知。而支持三兄弟走上革命道路的,是站在他们身后的母亲。当初三兄弟为谁先去当红军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就到乡苏维埃政府讲理。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征求三兄弟母亲的意见:“我讲不准,要乡里批准才有用”,慈祥的母亲脸上浮现笑容,“为了好光景,三个去当红军我也一千个同意,一万个放心。可乡里名额就这么多,要是这次只准一个去的话,那......”她看见三个儿子各不相让的表情,不由得停顿了一下,“乡里定,哪个合格就哪个优先去吧。”就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先后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红色三兄弟”和他们母亲的感人事迹,传遍了闽西的山山水水,鼓舞更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的背后,也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叫范达春。为了革命事业,范达春一家先后有5位亲人光荣牺牲。其中,二儿子范炳元1929年春就牺牲了,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悬在城门示众。范达春忍着巨大悲痛,挑着箩筐去收尸,回到家里用针线把儿子的头颅和身体缝合起来......对张鼎丞,母亲更是寄予无限希望。她多次告诫说:“鼎丞,你弟弟是被反革命害死的,你要替他报仇呀!你要努力革命呀!”她跟着儿子上山打游击,协助交通机关做好工作。后来,在执行任务时,因叛徒告密,范达春不幸被捕。在狱中,无论敌人施行何种手段威逼利诱,她都毫不畏惧、怒斥敌人。直到抗战爆发闽西实现国共合作后,她才被释放。范达春出狱时遍体鳞伤,回到家后不久,病情日益恶化,亲人们要派人告之张鼎丞,可遭到她的阻拦:“张鼎丞革命工作要紧,不要叫他回来。”1938年初临终前,她还交代家人:“要鼎丞安心工作,尽忠革命。鼎丞是忠臣孝子,不要悲伤。”张鼎丞一直记着母亲的话,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岁月,闽西千千万万的女性既保留了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又投身革命洪流,在斗争中展示出忠诚担当、英勇斗争的巾帼风采。她们的芳名和光辉事迹,永远辉映在历史的天空,鼓舞我们铭记光荣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