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遗存调研遐思

时间:2023-08-31 来源:龙岩电视台

■ 陈龙林

近期,我与漳平市民政局的同志一起到有关乡镇(街道)开展未列入革命文物的红色文化遗存调查摸底,夯实保护利用工作基础。这些红色文化遗存大都在边远的山区,有的是滔滔溪畔的古渡,有的是莽莽群山中的险峰,有的是葱葱密林中的洞穴……每到一处红色文化遗存前,我的心灵都深受震撼,思绪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一幕幕旧影在脑海中浮现。

罗溪口战斗遗址位于今西园镇卓宅村上墘自然村内九鹏溪与新桥溪的汇合处。历史上设有罗溪渡,漳平县志记载“在县北三十里。县通宁洋往省大路。顺治九年,许鼎乾捐租一百一十斗,以给渡夫工食”。此为通往漳平县城重要的军事水运关隘。

望着对岸古榕犹存、两边有新旧两座大桥的古渡口,聆听着世居罗溪口老人的讲述,再现94年前惊心动魄一幕:1929年,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出击闽中,所向披靡,在攻克宁洋县城并驻扎数日后,于8月7日离宁沿九鹏溪挥师南下,当晚集结宿营于南洋、党口、暖洲一带。8月8日晨,红军抵达罗溪口。然连日来大雨瓢泼,溪水暴涨,无法架桥,亦无船可渡(全被敌控制);对岸有陈祖康所统的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强力阻击。朱德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部队泅水强渡。在机枪等火力的掩护下,经挑选的二纵队水性良好的红军战士拉着一端捆绑在古榕树的电话线泅渡。红军逐批并紧紧抓住电话线蹚水过河,因水流湍急,加上电话线无法承受战士们的体重而猛然断开,10多位战士被洪水吞没,长眠在九龙江里。然而在死神面前,英勇的红军战士继续强渡。部分强渡成功的红军随即展开强攻,敌阵脚大乱,溃败而去。红军乘胜追击,当日上午11时攻克漳平县城。古渡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棵古榕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仿佛每天都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

锯齿仑战斗遗址位于今永福镇岭下村四旺自然村下路坂山头上。因两座并列的险峻山峰形似锯齿,故名“锯齿仑”。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如刀片般狭窄的山梁,来到86年前“漳平红色娘子军”壮烈牺牲地遗址锯齿仑。站在顶峰眺望,脚下是万丈悬崖峭壁,四周群山连绵,这里就是当年(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广阔腹地。如果没有史册记载,我们难以相信,在1932年至1937年艰苦卓绝的6年游击战争期间,曾有一支革命热情高涨、懂翻译能后勤会打仗、具有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的红色娘子军——南福区妇女游击队,纵横驰骋在深山密林、崇崖峻岭之间,打土豪、杀民团,协助东路军攻打漳州,与红八团密切配合开展反“清剿”斗争,出没于岩南漳纵横辽阔的游击区。1937年5月中旬的一天,妇女游击队的隐蔽地锯齿仑山寮因叛徒告密,遭到粤军938团进山疯狂搜剿,在失去后援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她们借助山势,用石头与敌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力量悬殊,30多名队员大部分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巾帼英雄战歌。身临其境,历史的画面感特别强烈。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她们的归宿地锯齿仑永远是人们景仰的英雄丰碑!

在偏远的吾祠乡北坑场大山深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古厝“鹤鸣堂”,这里是中共北坑场支部旧址。上世纪40年代,以此为据点,中共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大(田)漳(平)边委书记林志群组织人民自卫武装,开展抗日反顽和抗丁、抗税斗争。1944年7月15日,毗邻的中共闽西北特委机关驻地武陵遭敌突袭,中共北坑场支部立即安排党员和革命群众在附近秘密挖好山洞(高1米,宽0.6米,可容纳9人,至今犹存),接来林志群及其爱人、小孩,以及闽中游击队部分队员的家属隐藏于此。林志群等人夜宿山洞,白天则居住在北坑场可靠户的家里。北坑场人民团结一致,送米送菜,三番五次与敌巧妙周旋,确保革命领导及其家属的安全。1980年,时任福建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的林志群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北坑场,驻足在当年的“家”门口,久久不愿离去……聆听着历史的亲历者、97岁的老党员曾升濑的述说,当年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斗争的历史画面浮现在眼前。

在新桥西埔大漳边委活动旧址崇德堂、赤水黄山赤卫队旧址尾村土楼、双洋中村红九团二营战斗遗址坑仔口……每一处红色文化遗存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承载了那些峥嵘岁月里的红色记忆,浸润了红色基因。

面对这些红色遗存,我发出了灵魂拷问:当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革命者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地坚持斗争下去?久经思索,我的答案是:信念。唯有信念方可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唯有信念方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唯有信念方可视死如归。这信念不是什么别的信念,而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