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镇巡礼丨漳平双洋:红色绿色古色色色靓 文化旅游农业业业兴

时间:2023-08-31 来源:龙岩电视台

从未熄灭的革命烽火

百折不挠的红色宁洋

双洋镇位于漳平市西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明隆庆元年(1567)建宁洋县。1956年宁洋县治撤销。

宁洋县是闽西较早有组织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1927年,宁洋已正式成立农协组织,并有15000名有组织的农友。1929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给永定县委并转闽西特委、红四军前委的信》中提出:“目前连城、漳平、宁洋一带的反动势力很薄弱,我们应向这方面发展,一则可以拱卫闽西现有的斗争区域,二则可以扩大我们的力量,向闽南、闽西进展。”8月3日,朱德率红四军从白沙进入宁洋县,8月4日夺取宁洋城,焚毁旧县署。朱德军长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宗旨和革命道理,号召工农群众起来暴动革命。红军宣传员在太平桥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刷写革命标语。随后,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岩连宁县委、岩连宁革命委员会、岩连宁边区游击队,逐渐形成红色区域和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在龙岩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宁洋赤水乡赤卫中队,逐渐形成以石寮、中村、温坑等村为据点的红色区域。闽西苏维埃政府在向全国苏代会呈送的《闽西出席全国苏代会代表的报告》中,明确记载了漳平、宁洋等都是赤色区域。这是闽西苏维埃政府对宁洋革命根据地的首次认定,更是宁洋人民土地革命长期浴血奋战的重大成果,标志着宁洋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宁洋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中央苏区初创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1932年期间,宁洋县赤卫队开展打土豪、征粮食、筹钱款等活动,支援红军。

红军第一张布告《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1929年8月,红四军宣传员在双洋(原宁洋县城)太平桥廊屏板上张贴〕

1934年,红军在连城、龙岩、宁洋这三个县的交界建立革命根据基点。红九团经过艰苦的战斗,消灭附近的民团武装,揭开了岩连宁边区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4年春,中革军委决定正式成立红军独立第八团、第九团,挺进中央苏区东线,开展游击战争。3月26日,吴胜率红九团夜袭宁洋城,歼、俘敌人700余人。当年3月出版的《战线》第一期刊登了“红军一部夜袭宁洋”“夜袭敌连哨”“夜袭的胜利”等四则反映“红九团攻打宁洋城”胜利的消息。

5月23日,红九团在张家山召开誓师大会,成立岩连宁边区游击队,同时建立岩连宁特区革命委员会。8月,红九团二营和机枪连挺进中村。以中村为基地,向白沙出击,破坏白沙到漳平、宁洋和龙岩沿线的公路交通。国民党保安十二团绕道偷袭中村,红九团和中村游击队在中村坑仔口设伏,击溃敌人,俘虏敌官兵100多人。

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岩连宁边区的革命烽火从未熄灭。岩连宁边区第一作战分区红军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同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团匪展开殊死搏斗,有效地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清剿”,岩连宁边区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最重要的游击区域之一。

11月,红九团在宁洋县成立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纵横三百里,有四、五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为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夯实坚固基础。

1935年4月,闽西南第一作战分区委领导双洋、赤水一带开展反“清剿”斗争。11月成立岩连宁游击大队,与驻扎宁洋县城保安十二团及“红带会”地方反动武装巧妙周旋,斗争异常激烈。1938年,新四军颁布命令,由闽西抗日红军、岩连宁抗日支队及各县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组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1947年4月,闽赣地委领导成立宁洋支队,攻打国民党乡公所,普遍建立农会等基层民主政权。1948年1月,边区党组织提出彻底摧毁反动政权,建立基层民主政权的口号。龙岩岩东游击小分队改编为宁永支队。1949年6月,中村组建游击队,活动在宁洋、漳平、永安等县边区。漳平县临时工委和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宁洋县地方工作团,筹划解放宁洋县城。7月6日,工作团和游击队挺进宁洋县城,宁洋县城宣告解放。7月16日,国民党正规部队反扑漳平县城。10月1日,工作团与国民党达成和平解放协议,宣告宁洋县和平解放。

其间,宁洋县反动武装采取分散流窜,继续扰乱社会治安,袭击区乡政府,伏击下乡干部。许多干部不幸牺牲。1951年1月中共宁洋县委在今双洋镇玉屏山麓修建宁洋革命烈士陵园,建有宁洋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44位革命英烈。

宁洋县工农群众历经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全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始终红旗不倒,谱写了一曲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壮丽篇章。

红军第一张军报《浪花》〔1929年8月,红四军在宁洋县(今双洋)观音亭内墙张贴《浪花》(创刊号)铅印军报〕

在麒麟山新建的红四军思想政治宣传纪念馆,双洋镇党委书记陈金旺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继承红色宁洋的革命传统,以更高的站位、更足的干劲、更强的担当,着力产业振兴,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济建设稳步发展。近年来,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镇项目建设,打造有文化的宁洋古城。选址于中村村的福建漳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80亿元,目前已进入地质勘探阶段;总投资8900万元的漳平市二十四溪水库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双洋镇农贸市场项目和农贸市场附属建设工程,目前已顺利投入使用;双洋古城历史文化提升项目,目前可开工建设;中村村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和双洋镇溪口村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全力深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茶、烟、竹、木等传统主导产业,持续推动百香果、荷花莲子等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产业链项目,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抓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前,全镇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美化,民生福祉明显增强,不断开创双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农文旅小镇

炎炎夏日,“闽西最美古村落”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荷花盛开,与古民居交相辉映,吸引游人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拍照。同样吸引游客的还有宁洋革命烈士纪念碑、麟山塔、文庙、武庙、古廊桥等,给暑期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双洋镇党委书记陈金旺告诉记者,近年来,双洋镇立足“古韵宁洋、茶旅小镇”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当地绿色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优势,按照“以农兴旅、以旅助农,以文塑旅、以旅促文”发展思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以传承弘扬宁洋古城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为动力,抢抓国务院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机遇,驱动特色农业、旅游业发展,走出“文化+农业+旅游”模式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聚焦古城文化

绘就“古韵”图

近年来,双洋镇坚持“看得见乡愁,留得住古韵”的打造理念,以“集镇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目标,持续改善镇区风貌,推进古城、古村落改造提升,发展特色农业,创新古民居保护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使镇区与景区无缝对接。

除旧立新提升“颜值”。规划先行,深入开展集镇区域性详规设计工作,着力改造集镇面貌,拆除原供销社、老汽车站、税务楼、宁江旅社等危旧建筑,为集镇建设腾退公共空间。开展裸房外立面改造,统一街道店铺店招,持续整治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助力古镇焕新颜。

古廊桥

保护开发提升“内涵”。加大对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除文保经费外,还募集社会资金800余万元对麟山塔、化龙桥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聘请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建筑研究院、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等单位专家对重要文物点进行全面规划、详细绘图,制订修复方案。投入近千万元修缮怡庆堂、善庆堂、吴氏学堂等18处古民居。同时,创新古民居保护开发模式,依托善庆堂建成漳平市级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将吴氏学堂打造成精品民宿,2021年吴氏学堂被漳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评为“十佳网红旅游景点”,已成为高端化、差异化的网红民宿样板。

舞炮龙

文旅融合彰显“古韵”。深入挖掘宁洋古城文化资源,推进舞炮龙、汉剧、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造“一塔二庙三戏四桥五堂”人文景观,举办宁洋书画展、摄影展、古城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现“宁洋古城”文化魅力。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百亩荷花观光园、水果采摘园为旅游载体,打造台湾水果长廊、风车长廊、“荷塘夜色”等景观,开辟以研学教育、民宿体验、农业观光、生态采摘为亮点的精品旅游路线,带动当地旅游收入。

聚焦红色文化

打好“红色”牌

近年来,双洋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擦亮红色印记。建立红色遗址保护台账,制订保护方案,将《红军布告》发现地太平桥、红四军驻营旧址树德堂、中村苏维埃政府旧址武安楼、红九团营部驻地旧址钟英堂等红色遗址纳入重点保护对象,稳步推进保护修缮工作。开展红色寻访工作,寻访宁洋革命烈士纪念碑44位烈士的亲人,成功寻访到其中30余位烈士的亲人。每年在双洋革命烈士纪念园开展“公祭”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

麟山塔

打造研学阵地。深入挖掘《红军布告》、《浪花》等珍贵革命史料的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四军思想政治宣传纪念馆、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善庆堂)等一批红色景点,与双洋革命烈士纪念陵园连点成线。为学生、各级党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廉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提供优质的教育阵地和研学环境。

丰富传播载体。加强宣讲服务保障,发动退休教师、乡镇干部、农村党员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有力保证红色景点的服务质量。通过举办红土初心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演出等红色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聚焦茶文化

念活“茶乡”经

近年来,双洋镇党委政府聚焦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文章,大力发展水仙茶产业。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水仙茶种植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镇茶产业发展工作。组建宁洋茶业协会,政府、茶协“搭台”,茶企、茶农、茶商“唱戏”,实现抱团发展,有力推进水仙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扩大茶产业规模。制订出台《双洋镇推广种植水仙茶奖励补助实施方案》,鼓励茶农、村集体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镇种植水仙茶面积约6230亩,年产量312吨,年产值5260万元。大力推广水仙茶标准化栽培、管理,培育以璞玉茶业、仑头山茶叶为龙头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企业。完善茶产业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村村茶叶集中加工区、大瑶村油茶加工厂。牵头开展古茶树保护工作,在溪口村大会自然村抢救性保护水仙茶古树2100棵,打造“水仙茶古树母本园”。

位于溪口大会的水仙茶古树母本园

打响“宁洋水仙”名片。依托宁洋茶业协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鼓励当地茶农发挥焙火工艺、老枞茶园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积极推进老字号申报工作,成功申报永发、陈泰昌、邓金记等3家龙岩市级老字号,以及邓观金、游柏尧等5家漳平市级老字号。通过举办水仙茶文化节、斗茶赛、鉴评会、茶艺表演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提高水仙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带动旅游收入及茶叶销售。

鼓励茶企加强科技创新,采用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无粮茶酒酿制技艺,以茶酿酒,研发出品漳平水仙茶酒,并成功注册“龙津泉”商标。此外,还引导当地茶农、茶企开发干茶花、茶冻等系列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有力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策划:李吉湖 朱彩泰

融媒体记者:程璧晖 赖韦元通讯员:陈俊毅 陈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