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人民参军参战

时间:2023-09-12 来源:龙岩电视台

闽西苏区军民一家亲(剧照)。郭亦斌 摄

■ 宋客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闽西的丰富实践

毛泽东在1938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在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的问题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直指导着闽西革命根据的武装斗争,并使这块根据地得以巩固、发展、壮大。

早在1928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就高度重视地方武装建设。“闽西暴动总指挥部将各县农民武装编为红七军第十九师,下辖55、56、57三个团。第二年初,中央军委、福建省委派曾省吾、罗瑞卿来闽西,帮助训练闽西地方红军。”1929年5月23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并取得第一次攻打龙岩城的胜利后,毛泽东一见到邓子恢时就提醒他,“要重视武装建设,尽快建立起一支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军事上有坚强战斗力的地方红军,这是保证革命胜利、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子恢于6月底在龙岩县委扩大会以后,便与县委商量如何加强武装部队的建设问题,并向毛泽东要求派军事政治干部帮助闽西部队的建设。“1929年6月红四军前委决定将永定、龙岩、上杭、长汀游击队共870余人组建为红四军第四纵队,并从红四军中抽调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政治军事干部来帮助建设闽西红军部队。”

由于红四军是由南昌起义旧部、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组成,特别是下井冈山以来,革命受到挫折,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各种旧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狭隘的意识开始在部队泛起,主要表现在“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毛泽东把革除这些错误思想提高到“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政治高度,终于在当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得以根本解决,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同时对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废止肉刑问题、优待伤病兵问题、红军军事系统和政治系统关系问题等,罗列了表现,深究了根源,指明解决的办法。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加强党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丰富实践。

闽西子弟参军参战的革命武装:五个军

在党的领导下,土地革命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共组编了五个军,分别是: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及红34师。这些革命武装,均由闽西子弟组成,担负起保卫土地革命果实、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红十二军。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赤卫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辖6个团,3500余人,枪支5000余。4月10日,中央又决定将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并组织前敌委员会,以原红四军支队长邓伟任军长,红四军前委秘书高静山为政治委员。改编后的红十二军有6个团,其中第一、二、三团由龙岩、永定、上杭三县赤卫队编成,第四、五团由长汀、连城二县赤卫队编成,另在上杭新编了第六团。5月下旬,闽西苏维埃政府对红十二军进行整编,决定全军编为3个师(纵队),每师辖3个团。6月初,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加强红十二军战斗力,红四军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留在闽西,同闽西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组成红二十一军;将闽西红十二军第二、三纵队调入红四军,同红四军第一纵队教导队合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另将红四军原第三纵队(井冈山红三十一团)调出,并补充部分赣南地方武装,扩编成立红一军团的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

红二十军。1930年5月,红十二军奉命出击东江。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龙岩、永定、上杭三县地方武装编成红二十军,属闽西地方红军。军长胡少海,政治委员邓子恢。下辖一、二、三纵队,共约1200人。第一纵队长卢肇西,第二纵队长王仰颜,第三纵队长江桂华。同年11月,闽西特委与红二十一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将红二十军同红二十一年合编,成立中国红军第十二军(即新十二军),将原第一、三纵队编为新十二军第三纵队。

闽西的红二十一军。1930年6月,闽西红十二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二军,开赴江西作战。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邓毅刚,(后)胡少海。政治委员李任予,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陈正,全军共3500余人,下辖5个纵队。当年9月、10月,红二十一军在两次攻打东江战斗中损失惨重。12月全军北上攻打连城,又受到损失。

闽西的“新十二军”。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施简到达闽西,召开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把红二十一军余部同闽西红二十军合并,组成新十二军。红二十一军番号取消。任命贺沈洋为代军长,政治委员施简,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李任予。全军辖三个团10个营(其中一个特务营),共3100余人、1600余支枪,归闽粤赣省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1931年9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十二军汀州会合后进行休整,此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对主力红军和闽西地方红军的建制进行局部调整,将红一军团第十二军的34师、35师编入红四军,闽西的新十二军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至此,新十二军番号取消。

福建军区的红十九军及红34师。为了巩固闽西苏区和福建苏区,根据1932年2月1日中革军委电令,中共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决定成立福建军区指挥部,并于2月20日在汀州成立,任命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林野为参谋长、谭政为政治部主任。其任务是“指挥红军十二军和独立师,及各县独立武装,配合工农群众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福建全省的苏维埃政权”,主要管辖闽西各县工农武装、游击队及红军独立第七师。又在上杭太拔成立杭永岩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在连城新泉成立汀清连军分区(第二军分区),在宁化县城成立宁清归军分区(第三军分区)。

1932年9月上旬,龙岩独立团与永定独立团在龙岩县红坊南阳坝会师,合编为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师,任命韩伟为师长、简载文为政委,下辖2个团,约700人。11月,长汀、连城独立团在长汀县城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九师,任命何大明为师长,钟交彭为政委,辖2个团,计600余人。12月16日,杭武独立团和福建军区武平独立团2团在小澜村合编为红军独立第十师,张荣发为师长,张平凯为政委,辖2个团,计1200余人。这三个独立师是福建军区领导下的一支英勇善战的地方正规主力红军。

1933年3月6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闽西红军独立八、九、十共三个师,在上杭旧县石圳潭合编为红十九军,军长叶剑英,政委杨尚昆,政治部主任杨英。下辖56师(师长陈树湘)、57师(师长韩伟)、58师(师长杨如海)。3月16日,中革军委东南战线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福建军区红十九军和新成立的独立第九师,被编为东南战线第四纵队,担任对东方敌军的牵制任务。3月31日,红十九军在南阳击溃敌军一个营。

1933年6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全军实行统一编制,取消红十九军编制。将原部队同红十二军第34师(小师)合编,仍为34师(大师),划归福建军区指挥,下辖100团、101团、102团,调江西作战。

1933年11月18日第34师划归红七军团建制。1934年春,红34师又归红五军团指挥。全师补充了700余名战士。3月,全师共3100人,枪2000支,由陈树湘继任师长,全师参加了广昌等地防御作战。4月,全师共2542人,枪1239支。8月下旬,红34师奉命监视牵制头陂之敌,配合方面军主力进行驿前战斗,全师共约3700人。9月初,奉命扼守墩坝以东防线。10月初,全师转移至兴国附近待命。此时中革军委撤销了第14师建制,将其部队编入红34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第34师担任全军后卫。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下辖第100团、101团、102团。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闽西革命根据地除了向主力红军源源不断地向输送兵员外,各级苏维埃政府另再建立与发展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走出了一条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发展到正规红军的道路,凡有革命政权的地方就建立了地方武装。红四军对闽西地方红军加紧训练,发给枪支,注重从实战中锻炼部队。据1932年统计,闽西地方武装编入正规红军的近4万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