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华佗”的引路人

时间:2023-09-17 来源:龙岩电视台

图为长汀县福音医院旧址。宋客 摄


傅连暲,1894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年幼时家中贫困潦倒,被父母抱着加入了基督教,他是毛主席口中的“红色华佗”。他从同情革命到投身革命,从信仰基督教到信仰共产主义,他的一生从未拿过枪,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什么让傅连暲产生如此大的转变呢?傅连暲认为,是毛主席“一步步引导我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进,并使我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关心医院发展

指导创办医务学校

1932年10月,毛主席返回汀州,由于身体原因住进福音医院老古井休养所。刚到休养所,主席就让傅连暲带他参观医院的手术室、换药室、药房和病房,深入了解医院的组织机构,设备、药品的来源以及医务人员的情况,嘱咐傅连暲创办附属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医务人员,缓解红军中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并派出骨干人员以商人身份在上海、汕头、峰市、上杭开设四个药站,为苏区买药、运药,逐步解决了苏区军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傅连暲看着毛主席不顾身体健康仍然坚持工作,他深受触动,为老百姓能拥有这样一位好领导而感到无比庆幸。

阐明革命道路

点亮理想信念明灯

毛主席工作起来就忘记了一切,为了让主席加强锻炼,傅连暲每天下午都邀请主席上北山散步。他们一路畅谈,从自然现象到医学问题、中国革命问题,他向傅连暲阐明了革命的道路及对革命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对宗教的诠释,还同他分析了历史和社会现状。毛主席广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能力让傅连暲深受感染和启发,这对傅连暲世界观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后来傅连暲回忆说,这是他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最多、最深刻的时期之一,他把自己的每一次思想进步和提高都归功于毛主席,把毛主席视为自己“前进的引路人”。

心系群众疾苦 激发为民情怀

毛主席始终坚持开展社会调查,发现汀州百姓当前严重缺米、缺盐、缺柴,便召集印刷、盐业、缝衣、纸业、撑船等工会的会员代表召开座谈会,商讨解决办法。他还把所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汀州市政府领导,指导汀州市政府更多地关心群众生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傅连暲还听说,在张家祠红军斗笠厂,毛主席召开座谈会调查工人的生产情况,指示工人要想办法多生产斗笠支援红军,并提议把夹边尖顶斗笠改为平顶缠边斗笠,以更适应红军战斗环境需要。毛主席的用心良苦得到了汀州人民的热烈拥护,也让傅连暲真正懂得了一个革命者应该有怎样的雄心壮志和实际行动,应该怎样勇敢地为人民而献身。

医院迁往瑞金 坚定革命意志

1933年2月,敌人向闽西进犯,毛主席决定返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瑞金,并动员傅连暲将福音医院迁往瑞金,傅连暲当即同意。3月,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170多名运输员整整搬了两个星期,将整个福音医院的医疗器械、药品、桌椅等全部搬去瑞金,自此,福音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院长,他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并正式加入了红军。

毛主席在老古井休养所住了4个多月,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傅连暲,“自从和毛主席相处了这么些日子后,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力量,这力量使我永远离不开毛主席,永远离不开共产党,像是黑夜见到了明灯,荒山遇到了亲人一样,我离不开他!我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热力,这种热力是我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没有产生过的……”不善言辞的傅连暲谈起毛泽东,心头总是满怀崇敬和真挚之情。毛主席对傅连暲坚定革命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指引他用手上的手术刀,在革命的过程中找到了“社会之病”的根源和“药方”,实现了从基督徒医生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转变。

毛主席以其高超的统战艺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着身边的人,他善于把深奥的统战理论寓于生动的语言之中,与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主席多次告诫全党,要团结各种不同人士,要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我党革命制胜的法宝,这一思想源自党的历史经验,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党的使命使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田会议纪念馆 黄秋龙)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