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洋更比骄阳红

时间:2023-09-17 来源:龙岩电视台

■ 李大春

“古韵宁洋,时代风华”,山腰苍翠,山顶白云。

茶山、荷塘,古居、白塔,廊桥、庙宇,古街、古井。

君不见,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的宁洋县,曾经“汉终军,弱冠请长缨”,多少宁洋人为理想,青春浩气走千山。君不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古宁洋,曾“青眼高歌俱未老,拭尽英雄泪”,多少宁洋人为谋发展,努力拼搏,自强而不息。宁洋有389年的历史,如今虽在中国地图上不见宁洋县踪影,但那里有一抹永不消逝的宁洋红,那里有一块永不褪色的红土地。当我来到这里,我听到了:双洋河水每日在传颂着红军的故事,麟山白塔上的风铃日夜唱着红军的赞歌……

1934年春,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中革军委在瑞金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第九团,挺进中央苏区东线,开展远殖游击战争,直属中革委领导。红八团的具体任务是挺进到漳(州)龙(岩)连(城)两侧,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红九团挺进到龙(岩)连(城)宁(洋)地区,破坏敌人的筑路计划,并与红八团相互呼应,相机向闽南发展,共同牵制东线敌军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域进犯。红八团政委邱织云、红九团政委方方分别担任红八团、红九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驻宁洋县城的国民党军队同红九团屡次交锋均被击败,红九团在宁洋县苏一田成立岩连宁革命委员会,方方任主席。至此,红九团不仅成功地破坏了漳宁线敌人的筑路计划,而且在岩连宁建立了纵横三百里,有四五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岩连宁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五次“清剿”,红旗不倒,保存了革命力量,保持了党在岩连宁的革命战略支点。

我曾走进崇山峻岭中的白沙(如今属新罗区管辖的白沙乡,当年不少村庄属宁洋县管辖)营斗罗家溪畔,这里有一座“岩连宁游击战史展馆”,展示出岩连宁红军游击队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艰苦卓绝游击斗争的光辉史迹。山坡上,一座岩连宁革命公墓,气势磅礴地展示出“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的不朽精神。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宁洋,她在我的脑海里还留存下一段挥之不去当年游击战中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1935年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这年4月,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宁洋、连城游击的红九团第二营与明光独立营成立第一作战分区,罗忠毅任司令员,方方任政委,温含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温含珍在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积劳成疾,患上严重肺病,这消息传到宁洋接头户张玉书耳中。张玉书想起自己远房亲戚温体周对中医颇有研究,有治肺病的祖传秘方,于是找到温体周说明情况。听说去给红军的领导人治病,温体周虽深知红军是亲人,是人民子弟兵,但也怕溪口的民团知道此事后以“通匪”“济匪”将他治罪,心中犹豫不决。张玉书也感不好勉强,于是与红军商议,决定与温体周唱个双簧。一天,张玉书与温体周一道前往溪口赶圩,待温体周买好治病药品走在溪口街头,遇几个背着步枪的民团团丁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来时,立即发出信号。人群中忽然出现4个红军便衣战士,手持驳壳枪,一拥而上,两个挽着温体周左右臂,一个开道,一个断后。民团认为这是红军来挟持“土豪”,害怕红军有埋伏,朝天空放了两枪,便吓得逃之夭夭。温体周来到红军驻地,温含珍亲自出来相迎:“温医生一路辛苦,让您受惊了。”温体周幽默地笑道:“我本就是安道全,只不过还未上得梁山,就先在这里落草几天吧。”此后,他专心为温含珍治病,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医治,温含珍病情好转,温体周也被“释放”回家。由于温体周是当着民团的面被红军抓走的,民团也无法深究,更无法了解这真挚的军民鱼水情。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走进宁洋,走近麟山,我看到了为理想信念宁死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乞丐古(罗瑞珍),一位穷人家的孩子,十二岁丧母,以乞讨为生,是工农红军带领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4年2月红军攻占安砂后他参加了赤卫队,当上石碧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带领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1934年3月,红九团攻打宁洋城前,他装扮乞丐进城刺探情报,为红九团顺利攻下宁洋城立了功。1934年红军主力撤退后,他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转移到宁洋的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同年10月,他率领小分队执行任务时遭民团袭击被捕,敌人将他吊在树上逼他招供,他宁死不屈。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耳朵塞进他的嘴里,他怒目相对血喷敌人,最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红色宁洋,我为你骄傲,我为你歌唱。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