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池将军: 红军长征的重要“耳目”

时间:2024-02-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杨秋明

1934年10月,由于李德、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军事指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赣南、闽西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长汀籍开国少将钟池当时年仅19岁,奉命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通讯连政治指导员,与连长、通讯员一起,研究最新通讯工具,保障指挥中枢的通讯畅通。

钟池的通讯连是长征前组建起来的,成员均为通信教导大队学员。他们学习非常刻苦,翻越老山界的行军途中,他们就蹲在路边练习收发报,听着蜂鸣器的发声,手在地上划着阿拉伯数字,当周恩来和朱德来到他们身边时也浑然不觉。朱德感慨地说:“好啊,有这股子劲就好办,什么技术也能攻下来!”

经过数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培训,长征期间,红军无线通信已初具规模:报务、机务人员达200余人,拥有17个无线电分队和17部电台,初步形成三大主力部队相互联通、重点方向的军事指挥可以保障的基本态势。

红色电波的无形激荡,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信息优势”,成了真正的长征“耳目”。

1934年12月1日,红一方面军突破湘江,遭受严重损失,由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此时,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时局变化,仍然坚持向湘西转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蒋介石判断出了红军动向,集结重兵于黔阳、洪江地区,布下“大口袋”,企图在此聚歼红一方面军。

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转移的主张,得到中央多数领导同志赞同。关键时刻,红色电波架起“空中桥梁”。中革军委通过三局无线电分队向各军团发出作战部署电报,钟池的通讯连彻夜忙碌着,传达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的最新部署,并加强保密措施,为部队及时提供敌方情报。随后,红一方面军连续击败黔军王家烈、侯之担的堵截部队并迅速突破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规避了一场灭顶之灾。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无线电部队遭遇血与火的考验。为了保持通讯畅通,钟池和他的战友们必须不间断地工作,为决策机构判断时局和战机及时提供最新情报,为各警戒部队及时传达最新指示。在这段特殊日子里,敌人不断派飞机来轰炸。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电台人员没有一次停止工作,没有一人去躲避轰炸。

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中革军委三局和各军团无线电分队通过快速收发电报上令下达、下情上报,仅总部与各军团之间就收发电报300余份,有力地保障了中革军委高效指挥3万多红军机动作战,跳出国民党40万大军的大包围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中,二渡赤水令钟池印象非常深刻。那时,红一方面军来到了乌江边。乌江东西两岸,都有王家烈部队严密把守。红军便衣队在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带领下,夜袭施秉城,夺占了王家烈在乌江东岸的前哨。红军先头部队二师四团首先到达东岸,发现渡船都被拖至西岸。军团首长命令先头部队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迅速组织扎竹排架浮桥。军团工兵连、四团在短时间内扎好竹排,实施架桥,二师、四师组织火力掩护,一天多的时间,浮桥架成,红军夺取了西岸守敌的阵地。

渡过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红军进入大草地。过大草地,可以说是红军万里长征最艰难的一程,这段历程令钟池终生难忘。几十年后,他在回忆文章里说:草地气候多变,早上是蒙蒙的大雾天,到了中午太阳高照,温度变得高起来,下午三点过后,气温突然下降,寒风呼号,有时还下起雨雪、冰雹。最艰苦的要算是晚上,茫茫草地,没有东西能遮风挡雨,同志们只好三五成堆,背靠着背互相取暖。长途跋涉,战士们本来身体就虚弱,加上寒冷饥饿交加,有些同志坐下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在长征的途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考验,钟池的通讯连总是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红色电波在空中的无形传送,成为红军的“生死命脉”。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