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时间:2022-03-14 来源:龙岩电视台

(康模生遵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指示,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红色汀州市正式成立,张鼎丞当选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次大会检阅了过去闽西苏区的工作,接受了全苏大会的法令与中央政府的指示,决定了福建苏区今后斗争的方针”。大会以发展革命战争的议题为中心,先后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土地、劳动、军事、财政、经济、苏维埃建设问题决议案。

1931年10月,经中共闽粤赣特委批准在汀州(即今长汀)成立了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之际,根据1931年11月“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的要求,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作出决定,“报告中央政府备案”,再一次正式地宣布成立汀州市。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从此,汀州市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市,也是中央苏区唯一的中心城市,被誉为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中央红军长征前,汀州水东街曾是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以及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可谓福建苏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图为上世纪30年代的水东街。

由于中央苏区日益巩固和发展,国民党反动派除了军事上对革命根据地加紧“围剿”外,经济上的封锁也越来越残酷。1932年开始,对接近红色苏区的白区实行计口售盐、售油(煤油)。盐“每人每天只许买三钱,购时必须凭证。火油办法亦如之,唯重量稍稍不同而己”。1933年5月,国民党南昌行营颁布《封锁办法》,专门在靠近革命根据地的县设置管理所,各水路交通要隘设管理分所或检查卡。

划定靠近苏区的县为封锁区域,并设赣江、闽江、汀江水道督察处。对米、谷、油、盐、布、药等必需品,“非有护照及通行证,不准放行”。还野蛮订立“五家连坐法”,规定五家中如有一家将食盐运往苏区,其余四家不报者,以“甘心赤化”罪处置。与此同时,敌人还严禁苏区的货物输往白区,这样就使苏区日常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十分昂贵。因此,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军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供应,就成为中央苏区经济战线上一个重要的斗争任务。

这时,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在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省苏主席张鼎丞的亲自领导部署下,在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汀州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兴办公营商业

汀州市的公营商业是中央、省、市苏维埃政府投资兴办的,是人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其任务:一是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二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立足点是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于是先后成立了一些机构: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中央粮食调剂局汀州分局广告

汀州市粮食调剂局:1932年春开办,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粮食调剂局管辖,共有资金15万元。主要任务是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调剂粮价、组织出口。主要经营粮、油、豆,通过购、销、调、存业务,严厉打击奸商,平抑粮价,保证了红军及城市居民的给养。在古城开办了一所直属福建省粮食调剂局领导的十三区粮食调剂分局,经营粮、油、豆、盐,附设豆腐作坊。资金由省粮食调剂局贷借,代省粮食调剂局在江西的瑞金、会昌、王田寨等地采购粮、油、豆和耕牛;代江西粮食调剂局在古城收购土纸;负责过往部队、地方干部、红军家属的粮食供应。粮、油、盐都凭票供应,印制有面额100斤、50斤的谷票,1斤、半斤的油票。这个分局办理粮食业务直到主力红军长征后才终止。

中华纸业公司:1932年冬由汀州市纸业合作社和纸行老板凑股成立,并发行了纸业合作社股票,共有资金20万元。公司每年春天将生产资金发放给纸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转贷款给纸农或槽户,并向他们订购土纸。夏季后就可以大量收购土纸。公司把购来的土纸,一部份卖给各印刷厂,刊印各类书刊、报刊杂志。其余通过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外运到广东潮汕一带销售。据统计,年销量达8570担。上海《申报》曾以《长汀造纸概况》一文报道:“瑞金X中央政府之中华公司特组织纸业公司一所,委一兴国人为经理,资金20万元,曾将其出口一部……运至潮汕出售,获利甚丰,此造纸公司设长汀。”当时,仅四都区就有纸糟60余个,年产纸1万余担,造纸工人的工资,由革命前每月最低工资3元提高到30元。因此,中华纸业公司购销土纸盈利成为汀州市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汀州市调剂粮食合作社五角股票

中华贸易公司:1933年初在汀州成立,是一家购销结合的商业性公司,主要负责收购根据地出产的茶叶、烟叶、香菇、木材、药材、樟脑油、农副产品等土特产运到白区销售,又从白区购回大量的西药、布匹、煤油、食盐、印刷材料、手电筒等紧缺物资,销往根据地各县,供军需民用。

其实,汀州的对外贸易在正式成立公司前就开始了。早在1930年6月,毛泽东曾派卢肇西到上海等地联系,为苏区购买紧缺物资。1931年春后,开辟了红色交通线,解决大批急需物资。汀州福音医院在上海汇丰银行有大笔存款,为了取出存款,购买奇缺药品,毛泽东与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商定派共产党员曹国煌医生乔装成商人,经工农通讯社前往上海取钱购药。并在上海、汕头、峰市、上杭组织开设了四个地下药房,一方面买药、运药,另一方面掩护来往的干部。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中央红军被服厂第二分厂旧址

1933年至1934年春,国民党十九路军宣布“抗日反蒋”,不但不执行蒋介石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的禁令,反而与临时中央政府签订协定:“双方恢复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相合作原则。”于是赣南出产的钨砂,经长汀运往龙岩,然后换回食盐、布匹、药品。汀州市苏政府还发动群众反“经济封锁”,特别是运盐的方式无所不有,如有的把挑柴草的竹杠节打通装进食盐,再用竹尖塞住;有的把食盐装进双层底粪桶的下层,瞒过敌人的检查;有的妇女将食盐装进布袋,捆在肚皮上,伪装怀孕走亲戚,把食盐带进红区;有的打鱼船工用铁箱装药材、食盐,密封捆好后沉在船底,船头放几只鸬鹚伪装打鱼驶进苏区等等。敌人只好哀叹:“天下事,往往不能尽力而无弊,封销之布置愈严,偷运之诡计亦愈巧。”中华贸易公司商业资本最雄厚,购销两旺,购销数额巨大,沟通了州市与邻近的瑞金、石城、宁都、会昌、宁化、上杭、连城等县的经济往来,使汀州成为赣南、闽西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左图:长汀红军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右图:福建红军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

中华商业公司汀州分公司:1934年初成立,资本全靠政府投资,约10万余元。其业务主要派员到白区采购灰气氧(造子弹的原料)、印刷油、金鸡纳霜、阿斯匹林、奎宁、碘酒、布匹、食盐、火柴、海味、煤油等。主要供应苏区各军队、政府机关使用。

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

革命前,汀州全是私营商业,其商业基础比较雄厚,商品流通全靠私营商业。1929年3月,红军首次入闽解放汀州后,颁发了毛泽东起草的《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指出:“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7月,中共闽西“一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规定“对大小商店应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知的《商人条例》也明确规定“商人遵照政府决议案及一切法令,照章缴纳所得税,政府予以保护,不准任何人侵害”,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感召下,部分私营商店关闭后又开业了。同时,还新开业了部分私人商店。从1933年冬的有关资料统计,汀州市共有367家私营商店。其中:京果店117家,洋货店(百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小酒店46家,饭店11家,客栈20家。规模最大的私营商店王俊丰京果店资金3000元以上,经营品种多,营业时间每天长达15小时。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繁忙的汀江航运

为了让无店的个体小商人经营农作物产品,市苏政府在水东街大观庙前和司背街分别开设了红色米市场,主要进行大豆、大米及其它农副产品的交易。每天有邻县及各乡村1000多人,肩挑各类产品前来交易。单大米、豆每天就达7万多斤,大大地活跃了汀州市的市场,调节了苏区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现象,促进了苏区的经济发展。

组织和发展商业合作社

由于敌人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苏区出现工业品物资紧缺、价格迅速上涨、农产品价格猛跌的不良现象。为了解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尽快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号召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于是,汀州市掀起了大办商业合作社的高潮。汀州市的商业合作社名目众多、形式多样,主要以生产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为主。性质属于群众集资兴办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1. 长汀熬盐厂旧址

生产合作社:汀州市的各类生产合作社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组织了造船、农具、铁器、织袜、铸锅、皮枕、雨伞、油纸、烟丝、染布、陶器、制糖、榨油、锡纸、理发、硝盐、樟脑、酱油、竹器、木器、砖瓦、石灰、缝衣、竹篓、豆腐25个生产合作社,组织了20多个纸业生产合作社,共计50多个生产合作社,社员达5000余人。其中,纸业生产合作社最为突出,在中华纸业公司的领导下,发行了纸业生产合作社股票,让社员一起办纸业,加快了纸业生产的发展。

粮食合作社:大规模地兴办于1932年春,汀州市五个区(中心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区)都办有粮食合作社,由经营粮食的个体户入股组成。业务上归粮食调剂局领导,行政上区苏维埃政府派干部指导,合作社主任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并成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审查3个月的预结算,决定3个月的经营方针。其任务是调剂粮食、稳定粮价。在新谷登场时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向社员籴谷,在青黄不接时,又以比市价较低的价格粜给社员,收购多余的粮食运往粮价高的地方卖,或组织出口国民党统治区,收取盈利给社员分红。每区的粮食合作社有社员1000余人,有股金2000余元。中心区粮食合作社设于水东街10号。为了巩固粮食合作社的发展,1933年,苏区中央国民经济部制定了《粮食合作社简章》,对社员代表会、管理办法、红利分配、公积金的提成、职工奖励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因此到1933年秋汀州市、长汀县、汀东县、兆征县几乎每个乡都成立了一个粮食调剂合作社。

福建省苏领导汀州反“经济封锁”的历史功绩

“红色小上海”(汀州)工商贸金融财政分布图 (1931-1934)

消费合作社:普遍发展于1932年夏,主要建于州市及各区所在地的集镇。汀州市区每条主要街道都办有一个消费合作社,一般的资金在3000元以上。为了管好消费合作社,中央国民经济部制定了《消费合作社简章》。福建省苏成立消费合作总社,县、市也成立总社。其任务是帮助、指导各社的业务工作,为各社提供购货信息,设法解决各社的银行贷款。汀州市的消费合作社办得很活,购进的货较多,组织销售的土特产也多,基本上可以解决社员和周围群众日常必需品的需求。其价格比市价低些(一般比市场价减百分之五),规定红军家属凭优待证,社员凭购买证购货。缺货时,照顾红军家属先买。红属及社员有困难的,允许赊账,限期10天到一个月。还账时可用米、豆或其他土产折价卖给合作社。社员反映这样的合作社既方便又灵活。

这一时期,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在苏区内迅速地组建,先后建立的还有农具购买合作社、石灰购买合作社、纸业贩卖合作社、茶油豆油贩卖合作社、中药材贩卖合作社等等。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商业乃至整个福建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商业是由商业合作社、公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的。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红色小上海”汀州市的商业特别繁荣、特别出色,为红军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的给养、苏区政府人员供给、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