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杭边上春雷响 ——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革命简史

时间:2022-04-02 来源:龙岩电视台

红土地网讯   川坊村位于福建省武平县武东最南边,东面与上杭湖洋乡寨背村毗邻,北与五坊接壤,南与三峙相连。在土地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川坊人民坚定跟着共产党走,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涌现了红色文坛巨匠林默涵、共和国开国少将林伟等红土骄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川坊村劳苦大众遭受官僚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封建主义的愚弄、欺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压迫,就有反抗,川坊人民绝不甘心长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热切盼望着翻身解放做主人。  

1928年夏,川坊村进步青年林烈(林默涵)就读于福州高中师范,受《曙汀》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他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后来他结识陈明和罗明,不久,林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还把《曙汀》寄回家乡,宣扬革命,以期唤醒武平民众,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川坊村一些先进群众对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革命的火种在川坊生根芽。  

1929年春夏之间,朱毛红军进军闽西,革命风雷在闽西大地回响,与上杭苏区毗邻的川坊群众倍受鼓舞,日思夜盼着红军早日来到川坊。1929年10月,红四军三纵队挥戈进入武东,并开展分兵活动。红军指战员来到川坊,川坊群众燃放鞭炮,夹道欢迎,到处一片欢腾。在红军的帮助下,川坊乡农会宣告成立,并建立赤卫队伍。赤卫队配合红军四处出击,打土豪,捉“羊牯”,焚烧田契债约。红军离开川坊时,林潘焕等热血青年光荣地成为红军战士,随红军大部队浴血征战(1932年,林潘焕在上杭壮烈牺牲)。1929年11月间,红四军主力在朱德的率领下经过武东前往上杭千家村,途经武东时,红军不忘宣传发动,打击反动势力。在中间堂宿营地,红军召开了群众大会,川坊村革命群众纷纷赶往中间堂慰问红军,并目睹大会盛况。在这次大会上,红军应广大贫苦百姓的要求,镇压了一些沾满穷人鲜血的民怨极大的劣绅恶霸,为群众伸张正义。红军离开后,反动势力不甘失败,纠集钟绍葵团匪来到武东进行扫荡,捕杀革命群众。由武东张畲共产党人朱发古率领的县赤卫大队不畏强敌,艰难地转战于武东等地,但由于装备悬殊,难以力敌,反动势力一度猖獗。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再次进入武平,武平苏区得到恢复巩固。红四军在武平开展分兵活动,川坊村也来了红军部队,进驻林家总祠,川坊的革命烈火再次熊熊燃烧。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川坊乡苏维埃政府,林启祥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林炳长子任文书,江老益任出纳。川坊赤卫队也恢复,30多位农民自发加入赤卫队伍。川坊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真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红军驻扎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任务,踏上新的征程,川坊群众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送别了红军子弟兵。红军离开后,川坊赤卫队联合上杭寨背、五坊等地赤卫队员灵活机动地游击于武杭边界地区,伺机打击敌人。杭武反动民团难以找到游击赤卫队的踪影,便迁怒于革命群众,川坊村又遭受反动派的洗劫,一时又陷入乌云密布中。敌人的残暴更激起群众的愤恨,不少群众暗中为游击赤卫队通风报信,配合伏击小股民团,把敌人搞得胆战心惊,草木皆兵,疲于应对。  

1931年春,为更好地推动杭武革命斗争,闽西特委决定成立杭武县委,武东区接受杭武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县苏设有军事、财粮、文教、妇女、土地、裁判等部,以及团县委、少先队总部等机构,杭武赤卫团、杭武游击大队、杭武独立团、杭武教导大队等武装组织经常出没于杭武交界的川坊村,川坊群众倍受鼓舞,革命声势持续高涨。川坊英雄少年林伟便在这年加入少先队,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后成为赤卫队战士,与安丰村廖步云成为亲密战友,他们与游击赤卫队一道深入白区捉土豪,经常把钟绍葵派出的民团打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1932年2月间,红十二军克复武平,武平苏区得到巩固,武平的土地革命斗争进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武东游击队在李坊扩大为支队,支队长先后由聂云虎、金官龙担任,下设三个中队。不久,该支队编入武平独立二团。川坊赤卫队队员林世顺、林三三、林发庆等加入武平独立二团,转战于杭武边。林世顺于1932年在安丰战斗中受伤,惨遭杀害;林三三、林发庆于1932年10月在上杭白砂与敌作战英勇牺牲;川坊赤卫队员林垣书在武平县苏进驻陈杭时成为县苏裁判部科员,1934年在长汀美西角与敌作战壮烈牺牲;川坊赤卫队员林伟、林书碧、林善庆光荣地成为红军战士,林书碧于1932年在江西抚州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林善庆在江西广昌战斗中不畏强敌,奋勇搏杀,为保卫红色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林伟于1932年加入红军十二军任三十五师一O五团宣传队长,随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  

土地革命斗争,使川坊劳苦大众获得翻身解放,极大地激发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川坊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捐钱捐物支持红军,支援革命战争。为了革命的胜利,武平县委、县苏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拥军扩红运动,川坊工农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军,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  

1932年至1934年间,红十二军、武平独立二团、杭武独立团,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第四大队、武东游击支队、武东难民游击队等红色武装曾先后进驻川坊,川坊人民积极支援前线,除上百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外,还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尽己所能作贡献。1932年夏秋间,钟绍葵民团勾结上畲的林四子,并串通土豪劣绰,常在深更半夜偷袭骚扰武东苏区,造成人心惶惶。川坊苏区人民并未因此被吓倒,自觉组织起来,配合红军游击队进行反击,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1933年,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第四大队进驻川坊期间,川坊群众积极筹款筹粮、捐钱献物,妇女群众自觉组织起来帮助指战员洗衣煮饭,还利用晚上和空余时间做布草鞋,支援红军。红军游击队出击敌人,川坊群众不仅组织民工队、担架队、搬运队,而且还送情报、作向导、坚壁清野,配合作战。  

在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川坊人民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付出了很大代价,不少革命英烈至今无音讯。解放后还幸存的失散老红军、老赤卫队员有林如煌、林福如、林如定、林维宝等34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还健在享有固定补贴的“五老”人员有:林书禄、林三升、林锡和、林春和、林思升、林有洪、林加兴、林有芳。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川坊红土地的悲壮与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幸存的红色文坛巨匠林默涵(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共和国开国少将林伟更是川坊人民的骄傲。(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