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武北:火红的世界​

时间:2022-06-27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讯  武平“武北”,包括永平、桃溪、大禾、湘店四镇。其中,桃溪是武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武北政治、经济、商贸中心。土地革命时期,武平成为中央苏区坚强、巩固的东南屏障,桃溪成为武平苏区的党政军机关驻地和革命指挥中心。1976年,罗明同志深情地回忆道:“1932年间,我(注: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去过武平武北,那里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红色武北在闽西老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遗产。

闽粤赣边革命思想重要传播地

土地革命前夕,武北地区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土地兼并十分惊人,国民党地方势力、民团会道门、土豪劣绅沆瀣一气,横行霸道。贫苦农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渴望翻身出头,当家作主。

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思想、新文化在闽西大地开始传播。武北早期的启蒙者,首推桃溪的李长明和湘店的张涤心、刘克谟,人称武北“三杰”。1926年春,张涤心赴广东海陆丰参加彭湃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刘克谟,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回国后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底,离开国民革命军队伍的李长明秘密加入党组织。1926年,他们在桃溪小澜天后宫创办“育英学校”,进而在校本部创办“农民夜校”,在发文书室创办“工农夜校”,在亭头创办“化育学校”,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同时,刘克谟在湘店尧山办起“崇德学校”,聘请刘亚楼等进步青年教师任教。在授课中,教员用大量的事实,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后来举行武装暴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7年10月,中共闽西特委派上杭支部骨干蓝维仁、蓝为龙到武北开展革命活动。他们与张涤心、李长明、刘克谟取得联系后,深入浩甲(今新华)、澜园(今新兰)等村,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新思想。一时间,以桃溪为中心的武北,成为闽粤赣边革命思想的重要传播地。

三大暴动建立闽粤赣边苏区

1926年冬,北伐军进入闽西。李长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闽西农民革命军新编游击队副官。大革命失败后,李长明看清了国民党右派反对革命的真实面目,愤而离队回乡。1927年10月5日,李长明在浩甲茶子岽召开第一次秘密会议,小澜、浩甲、澜园、亭头、田里、江坑等地40余位积极分子集体入党。1928年1月20日,李长明等又在浩甲召开第二次秘密会议,武平特支委员张涤心代表特支,出席了会议,决定成立“铁血团”。这些“铁血团”成员,后来大多成为党团员和区乡苏维埃的骨干。

1928年6月,张涤心、李长明、刘克谟等在小澜山子凹最乐亭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组建武北第一支农民武装——武北农民自卫军,人数70余,李长明任总指挥。随后,武北农民自卫军以赖园寨为基地,在小澜创办兵工厂,秘密制造武器。队伍活动于武汀杭边,打击土豪劣绅,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为小澜武装暴动作好了军事准备。

小澜暴动策源地桃溪小澜天后宫

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在上杭蛟洋召开,大会确定了“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斗争”的总路线。李长明参加了会议,并在会后回到武北,传达了大会精神,开始了暴动前的紧张准备。

1929年12月初,红四军开赴连城新泉,进行为期10天的政治、军事整训。为了牵制汀杭武边的国民党驻军和地主民团武装,根据闽西特委的指示,武平县委决定于12月5日在小澜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张涤心任暴动总指挥,刘克谟、李长明任副总指挥,刘亚楼负责作战工作。12月5日9时许,暴动开始了,仅用了三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至今,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小澜暴动歌》:“暴动一声满地红,土豪劣绅狗命终。唔交粮捐租税债,四军入闽心更红。”受小澜暴动的影响,小澜附近九乡和汀南各乡(当时归属武北管辖)相继举行暴动。

1929年红四军两次入闽,创建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无疑,武北的小澜暴动与武东南的象洞暴动、武西南的上坑暴动一起,作为武平的三大暴动,成为红四军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闽西地方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澜暴动成功以后,暴动武装骨干和原武北农民自卫军合并,编为闽西红军赤色游击队武北第四支队(简称武北四支队),张友澜任支队长,张涤心任政治委员,李长明任军事总指挥。支队下设二个大队、一个警卫队,后又成立一个宣传队,全队200余人。

小澜乡苏维埃政权刚建立,就遭到武平反动军阀钟绍葵部和反动“救乡团”的袭扰。武北四支队在小澜圩,先后两次击退团匪的进攻,接着活跃在汀杭武边,激战连年,愈战愈勇:1930年5月,配合红军王胜部攻打汀州城;6月下旬,击退国民党上杭驻军钟冠勋部500余人对上杭回龙、官庄的进攻;9月,击退桃地反动救乡团对小澜苏区的袭击,粉碎国民党广东军阀黄任寰部、武平反动武装钟绍葵部、地主武装王月亭部对小澜的“清剿”;秋冬,配合闽西红军三次攻打桃溪“救乡团”王领才部;1931年2月,配合红军攻打长汀濯田国民党驻军;6月,配合红十二军某部攻打湘店河口钟文才民团;10月,配合红十二军击溃进攻长汀濯田园当之敌……队伍亦发展壮大至三四百人,输送了刘亚楼、刘月兰等众多骨干至闽西地方红军。由于肃“社党”事件的影响,武北四支队被迫解散,队员大多加入1932年2月重建的桃溪、湘湖两支游击队,以及新建的昭信、下湖、大河等区游击队,后来都被编入闽西地方红军。

1932年春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东征龙岩、漳州期间,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领下,先后收复了武平、上杭两县。其中,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率领三十六师进入武北地区,拔掉了桃溪、永平等地的反动据点,武北苏区进一步发展壮大。

粤赣军区三分区直属独立十团驻地永平德茂公祠

1932年秋,闽西红军独立十团从长汀河田开到武平桃溪小澜集训,武北各区游击队编入独立十团。此后,独立十团长期活动在武北地区,拱卫长汀。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1932年12月16日,原杭武独立团、武平独立二团在桃溪小澜整编成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师长张荣发,政委张平凯,政治部主任赖玉宏,参谋长王胜。独立十师下辖两个团,一团以原杭武独立团为主,团长张燕南,政委胡坚;二团以武平独立二团为主,团长聂云虎,政委何醒南。全师初期有1000余人,后来发展到3700多人。独立十师成立后,活跃在汀杭武边,远及赣南,配合主力红军和其他地方红军,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战绩辉煌。1933年1月24日,武平县拥护红军委员会发布了《为庆祝中央红军与独立十师伟大胜利告全县劳苦群众书》,高度赞扬他们是“土地革命斗争中最积极最勇敢的战士”。1933年6月,独立十师编入红十九军。

武平独立二团编入独立十师后,武平县苏又调集各区游击队,在桃溪成立武平独立十三团,坚持在武平苏区各地活动,打击“围剿”之敌。

武平是红军的故乡。1933年10月,武平游击队(含少先队员30人)全体加入红军;12月25日,武平县代表主动向福建省苏大会提出,在两个月内扩大红军1000名(不包括妇女代表单独提出的扩红数目),受到上级的表扬。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时期,武平有上万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武平最重要的地方武装——武北四支队、独立十师、独立十三团在桃溪创建,独立十团在桃溪扩编,初步打造了中央苏区东南屏障,成为闽西地方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北是中央红色交通线武平支线的重要一环

1929年,闽西特委决定成立闽西工农通讯社,各县建立分支机构,称机要交通网。1930年起,为沟通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以闽西工农通讯社的机要交通网为基础,正式建立一条由上海经香港中转,经广东汕头、大埔进入福建永定,再经上杭、长汀到达江西瑞金的交通线,即著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根据中共闽西特委的指示,1929年10月,中共武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规定,“象洞区委应注意联系松口工作。在象洞和松口之间,沿途发展党的组织。以便利交通,为武平最大的工作之一。”1931年8月,武平县委选派象洞区委宣传部长陈仲平,到广东梅县松源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从而开辟一条从松口、松源通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武平的秘密交通线主要有西线和东线。西线经韩江流域,由广东的平远、蕉岭进入武平下坝,经武所、东留进入江西寻乌、会昌后抵达瑞金。东线由广东松口经松源,到武平象洞,沿汀江河岸在武平、上杭之间辗转而上至武北,由武平湘店店下进入长汀,抵达江西瑞金。具体路线为:广东汕头→广东大埔松源→武平象洞洋贝村、光彩村、联坊村→上杭湖洋涧头村→武平武东五坊村→武平中堡芳洋村→上杭珊瑚→上杭官庄→武平桃溪新华村、小澜村(“瑞啟藜辉”民居)→武平湘店店下(文昌栈)→长汀四都→江西瑞金。

桃溪河是武北最重要的汀江支流,水量极大。基于水路交通优势,桃溪的新华村、小澜村成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一环。东线从松口经松源到象洞,沿汀江至武北桃溪、湘店到达中央苏区经济中心长汀、政治中心瑞金,跨越粤闽赣三省,至红军长征前,始终保持畅通。1934年2月,闽粤赣边党的重要领导人、越南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李班(即李碧山)就是从这条交通线,在陈仲平等护送下,在桃溪亭头、小澜短暂驻停后,前往长汀、瑞金,后被安排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

中央苏区东南屏障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前期,得益于1929年至1930年的红四军三次入武,武平的县委、县苏设在武平县城一带。土地革命中后期,迫于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的压力,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后,红十二军三十六师司令部驻桃溪亭头近3个月,后县委、县苏从武东迁至桃溪亭头。一时间,桃溪成为武平土地革命的政治中心。粤赣军区第三分区成立后,武北更是成为武平这一中央苏区东南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坚守至1935年夏,实为闽西苏区最后沦陷的区域。

(一)武平县委机关驻地

桃溪是武北地区党组织的最早创建地。1928年冬,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成立。1929年12月9日,武北小澜支部成立,刘复明任支部书记。接着,亭头、湘东、大尧(大洋泉、尧山)、七里、店下、吴河(吴潭、河口)、江田(江坑、田里)、湘坑、澜园、三秀、浩甲、贡市等地陆续建立了党支部。至1932年春,武北先后建立过桃澜、湘湖、大禾、上湖、昭信、永平等区委,大部分乡村建立了党、团支部。

武平县委、独立团、游击队旧址桃溪亭头宝善居

1932年5月,武平县委迁至桃溪亭头,驻宝善居。武平党组织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全县先后设立了20个区委。1931年12月,中共武北区委从杭武县委脱离后,先后分设桃澜、湘湖、永平、昭信、上湖、大禾、贡市7个区委。

(二)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小澜暴动后,武北和汀南九乡贫苦大众、自卫队员1000余人,在小澜禾坪岗召开祝捷大会,成立武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小澜乡革命委员会,张觉任主席。接着,小澜附近九乡和汀南各乡在农民暴动后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1930年春,小澜乡苏维埃政府成立。4月,武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武北区苏维埃政府,武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至1930年秋冬,武北、汀南、杭西边境连片发展为红色区域。

1932年6月,武平县苏维埃政府迁至桃溪亭头,武平苏区进入全盛时期。为了适应苏区建设的需要,全县最多时设有22个区苏。1932年2月以后,武北区苏一分为七,分设桃澜、湘湖、永平、昭信、上湖、大禾、贡市等区苏。1933年9月,因形势所迫,武平县苏、桃溪区苏在亭头驻扎一年零三个月以后,转移至小澜、周家地、河口等地。

桃溪山林资源丰富,亭头更有“万亩竹林,百间纸寮”之称。基于水路交通优势,亭头圩成为四邻村庄贸易中心。驻扎在桃溪的武平县委、县苏,领导武平人民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以桃溪为中心的武北作为武平乃至中央苏区东南屏障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的地位。

县委县苏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各类手工业,大力发展商贸业。1933年2月,武平县代表陈玉梅、赖清浪等出席签订了永定、新泉、武平三县革命工作竞赛条约会议。1933年6月6日,在福建省苏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武平与新泉开展了消灭荒田的劳动竞赛,承诺开垦1000多担荒田。

县委县苏注重开展文化建设,县、区、乡三级都设立文化委员会,创立各种形式的劳动学校,开展扫盲运动。积极发展体育卫生和文艺事业,1932年举行规模盛大的全县少先队体育总检阅,评选出优胜团体和个人,挑选30多位优秀代表进行集训,并于5月31日参加全省少先队的总检阅大会。武平代表队在这次检阅中荣获总分第5名,军事第6名的好成绩,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的表彰。

1932年秋,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来到武北检查工作,看到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高度评价这里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

红军长征前和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武平组织了各种物资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妇女洗衣队和修筑战壕队,人数达4000多人,向江西瑞金等地运送物资队就有上千人。1933年8月至10月间,武平支持红军军费40000元、粮食10000担。1933年8月15日,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武平代表一次性认购“经济建设公债”20000元。1933年11月,武平县又完成了赠送红军慰问品300余担、布鞋2000双的任务,草鞋不计其数。按任务要求和实际情况估算,土地革命时期,武平苏区至少支持了军费100000元、布鞋15000双、草鞋40000双。

武平,不愧是福建红军重要保障基地。

(三)中央苏区东南前线军事支点

在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随着闽西东部杭永岩苏区形势的恶化,国民党南路军严应鱼旅长期占据武平,武北的军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中革军委先后成立粤赣军区、粤赣省,加强与广东东江游击区的联系,使闽粤赣边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防御整体。地处闽粤赣边的武平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早在1932年7月,根据中央苏区东南战线军事斗争需要,中革军委和江西军区决定在武平东留成立江西军区第三分区,防务区域包括武平全县。1933年4月21日,为使中央苏区南方战线的军事指挥统一,中革军委决定将驻会昌筠门岭的江西军区三分区和驻于都的江西军区五分区合并,成立粤赣军区,下设3个分区。其中,第三分区防区从赣南至武平西北部一线,后延伸至上杭河西。第三分区司令部先后驻扎在会昌筠门岭、武平永平帽村、武平桃溪亭头,基干兵团为独立十团。

1934年3月,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许卓一行抵达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永平帽村,检查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防卫工作,在永平枫树岭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伏击,全部壮烈牺牲。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遂从永平帽村迁至桃溪亭头,桃溪成为武平党政军机关驻地和革命指挥中心,红军云集,军旗猎猎,军号嘹亮,战斗不息。

1934年5月,赣南战地委员会、赣南军区成立,粤赣军区第一分区划归赣南军区管辖,第二、三分区分别改为粤赣军区第一、第二分区。同时,驻扎在桃溪的武平县级党、政、军力量整合起来,在小澜成立武平战地委员会,总指挥先后为葛学铭、王兴福、聂祖唐、朱锦云等。这一时期,武平重要城镇虽然被国民党军占领,但是广大农村仍在红军手中,红军部队还有第三分区独立团1000多人,县独立营及9个区中队1600多人,赤少队15000多人。

桃溪为保卫中央苏区和策应主力红军长征,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闽西最后沦陷的苏区。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独立十团划归福建军区指挥,仍然在桃溪等地活动。12月,福建军区后方司令部第一大队400多人进驻武北,分为小澜、亭头、大水坑三个游击队,不久被陆续打散。12月17日,聂云虎团长率独立十团一部从湘店大尧分三路进攻小湘坑土堡,不幸中弹牺性。1935年5月22日凌晨,独立十团团长万清泉率部队仅剩的130多人转战至中堡,在青山迳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包围,大部分英勇牺牲,11人突出重围至象洞,被捕后遇害。威震闽赣边的独立十团就此被打垮。随同行动的武平县战地委员会在桃溪一直坚持到1935年底。

结语

武北“火红的世界”的光辉历史,为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武平是著名的红军故乡,土地革命时期有上万人参加红军。开国将军中,武平籍就有5位,分别是湘店的刘亚楼上将、罗斌少将,武东的廖步云少将、林伟少将,桃溪的蓝文兆少将。

武平县在册烈士1069人。其中,桃溪镇在册烈士198人,占武平县在册烈士总数的18.52%,是武平县在册烈士最多的乡镇。桃溪新兰村(旧称澜园)在册烈士43人,占武平县在册烈士总数的4.02%,是武平县烈士最多的村。武平县革命基点村166个,其中省级革命基点村27个,县级革命基点村139个。其中,桃溪革命基点村12个,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80%。

火红的世界,血与火的考验,积淀了武北厚重的红色资源,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使其在闽西具有特殊的地位。桃溪亭头是闽西保存革命史迹比较完整且相对集中的村。由于亭头一度是武平县党政军机关驻地,留下了数十处保存完整的革命史迹,重要的有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政治部旧址春园别墅、西平第,武平县委旧址宝善居,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三苟居,县政治保卫队、县工农检察部旧址择仁居,等等。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武平人民百折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打造了巩固、坚强的中央苏区东南屏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革命史诗。武北,“火红的世界”,彪炳史册!

(作者:武平县桃溪镇党委、政府 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课题组

《红色桃溪》课题组成员:孙玲 林丹 李跃萍 吴锡超 李裕德 修其润)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