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初干:愿得此身长报国

时间:2023-04-03 来源:龙岩电视台

□ 赖守铭 文/图

“陈初干为国家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了40余年,是国家的功臣。”“陈初干是我们龙潭人的骄傲。”近段时间,陈初干的事迹在永定区龙潭镇传颂,笔者近日慕名前去采访。

现年87岁的陈初干,依然神采奕奕,思维敏捷,与笔者娓娓谈起自己的人生。

少年壮志不言愁

家庭的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陈初干身上,并伴随他一生。

陈初干的父亲陈观镜青年时代在漳州经商,1932年4月,红四军攻克漳州,陈观镜不仅自己积极捐款捐粮捐物,还动员周边商界朋友大力参与,并与革命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陈初干读中学时期正值抗美援朝之时,美军的空中优势让志愿军吃尽了苦头,这个事实让陈初干萌生了长大后要为国家强化防空力量做贡献的念头。陈初干是宣传队成员,每天歌唱抗美援朝歌曲,鼓励民众支持抗美援朝。

1956年,陈初干高中毕业,考取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61年9月毕业(五年制),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和国家航空事业科研人员,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扎根岗位建功勋

陈初干很早入党,历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师级)、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在岗位上,他参与和主管的科研项目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出并带领团队开展飞机空中加油技术和空中加油吊舱项目研究,该项目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最终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航空技术封锁,填补我军空中加油技术空白。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初干提出我国要进行飞机空中加油技术项目研究,这项研究比外国迟了50年。彼时我国飞机各主机厂,研究所和空、海军均未提出此项需求,但他认为我国疆土辽阔,国境线、海岸线长,还没有航空母舰,南海岛上没有机场,我军战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小,如果飞机空中不能加油,一旦南海突发战事,我军战机难以飞抵事发地上空形成有效的空中保护和空中打击力量。因此,他认为我军将来必定需要空中加油。

1970年,空中加油技术研究在主客观条件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根据陈初干介绍,当时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向的工作:

广泛搜集、消化资料,编写材料,广为宣传,期望得到各方面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科研团队收集国外空中加油方面的资料,及时组织翻译、学习,并编写出“空中加油技术及其应用”“国外空中加油吊舱发展和应用概况”和北京航空工业部情报研究所合作制作了“空中加油”影片。陈初干他们的足迹遍及航空工业部各主管机关、各主机厂、研究所和一些机场,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研制空中加油吊舱原理样机。1984年,科研团队决定研制吊舱原理样机。研制吊舱原理样机是需要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当时陈初干他们抓住航空工业部在上海举办的英国航空展览会的时机,并对收集外国公司制造的空中加油吊舱残骸,编写出“吊舱残骸分析报告”。通过实物分析和试验,使研究团队的认知得到一次跃升。

成立加油吊舱原理样机试验设备研制组。陈初干作为科研课题组的带头人,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做好集思广益,最终提出了一个世界独有的地面模拟飞机空中加油全过程的试验设备方案。到1988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空中加油吊舱试验室。

“空中加油”全过程试验成功展示。在试验室内进行了吊船原理样机“空中加油“全过程的试验。课题组自己动手,设计图纸,组装模型,搞出全套试验设备。

从零开始,从无到有,课题组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成功拥有了全自主产权的空中加油技术和试验装备,极大提升了共和国的国防力量。1991年9月23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加油机与受油机成功实现了空中对接加油。

陈初干曾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荣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3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

回乡休养倡新风

1992年,空中加油吊舱研制正处于关键时期,陈初干全身心投入工作,吃住都在研究所的试验室。父亲陈观镜因病去世的消息也是后来才得知,他发加急电报回家表示哀悼和自责。母亲是一位知性女人,在回电中安慰他:“若为家国天下事,忠孝难全亦了然!”

2022年初,陈初干夫妻回到永定龙潭镇铜联村老家定居。回到家乡后,陈初干经常给周边学校的学生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