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树德楼

时间:2023-09-27 来源:龙岩电视台

大溪乡坑头村的树德楼

■ 徐维群 文/图

夏末秋初,又来到永定大溪乡坑头村。恰遇该村村书记小游和第一书记小赖都在村里,我们绕着村头村尾转了一圈,共同探讨坑头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坑头村位于大溪湖坑交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洪坑土楼群与初溪土楼群之间,有方圆土楼二十几座,这“土楼小公园”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儒道释合一的传统文化、客家土楼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都在这里汇聚。聊着聊着,小赖书记建议去树德楼走走,说那是一座有红色故事的老土楼。

树德楼位于坑头村岭下的最上方,由于火烧过,只见楼门略显沧桑,楼左侧被烧成一面残墙,内部倒是完整的三层楼,楼中一口水井清澈见底,如今还住着人。主人游大叔正在编竹筐,热情客气招呼我们坐,一直说感谢政府,老楼修得很好了。

树德楼建于明嘉靖年间,有400多年历史,算坑头村很古老的楼了,门口贴着新对联:“树木芬芳新气象,德逢花发振家兴”,崇善立德、良好家风是坑头村土楼文化的主题,楼对也凸显了善美的内涵。树德楼远近闻名还因为一段耀眼的红色故事,它是土地革命时期坑头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是革命前辈张昭娣在坑头村的工作点和藏身处。

树德楼为何能成为坑头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首先它是革命烈士游开友同志的祖居地。游开友1903年出生,闽西早期共产党员,参加过永定暴动,曾任坑头乡苏维埃主席,是闽西著名革命英烈卢肇西、陈正的战友。为了支持革命斗争,他将乡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地点设在自己家树德楼内,树德楼也因此成为闽西苏区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之一。当时苏区苏维埃政府机关一般设立在宗族祠堂、学堂等公共场所,作为一座土楼民居能成为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实属难能可贵,也证明了客家民众对革命的支持与奉献。

这里还是革命前辈张昭娣在坑头村的工作点和藏身处。张昭娣,1916年生,上杭县溪口人,是后田暴动发起人之一魏金水的妻子。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昭娣任上杭县总工会妇女部部长、福建军区后方医院重伤所支部书记。抗战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历任中共永定县委妇女部部长、永定县委组织部部长、闽西特委常委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永定县委特派员闽粤赣边区党委妇联筹备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张昭娣历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兼县长、福建省妇联生产部部长,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在革命战争年代,张昭娣长期在闽西、赣南、粤东北坚持武装斗争,积极开展白区党的工作,为保存发展革命有生力量,扩大革命武装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39年间,张昭娣奉命到永定金丰与罗炳钦等同志组建中心区委,建立基点村、建立基层党支部,生产支前,为了工作方便,办公点也从南科里搬到了坑头村的树德楼。白天张昭娣在田间地头劳动,晚上到树德楼里开会学习,还组织大家识字、算数……在此期间,整个大溪片区有不少同志受到革命影响,接受了革命教育,参加了革命队伍,对后来大溪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有人告密,树德楼引起了国民党注意,撤退不及的张昭娣等人被反动势力困在楼里,国民党兵用火攻树德楼,找来了竹竿,绑上破布,浇上煤油点燃后往屋顶捅,火势从房顶的屋檐下燃烧起来,三楼的整个角落都被烧了起来,火势向楼里各个地方蔓延,危急时刻,有百姓故意大声喊张昭娣他们往马齐岽方向走了,国民党兵信以为真便往山上方向追去。殊不知,张昭娣她们还躲在楼里三楼阁楼与屋顶的空间夹层里,后来天空下起了大雨,终于把火控制住了。但这里也无法继续办公了,办公场所便撤回南科里。

当天,小赖书记建议上楼探寻张招娣的藏身处,我欣然前往。我们踩着木楼梯到了三楼,她的藏身处却在阁楼上,主人游大叔的儿子搬来梯子,小赖书记先上去,我也鼓起勇气爬上去,阁楼上只有一个小窗,人也直不起身子,我们半弯着腰,小赖书记指着阁楼边上的厚墙,说墙后那个靠墙顶的深坑就是张昭娣的藏身处,也就一人弯身能躺的墙凹槽。看完后沾满尘土与黑灰的我们艰难地爬了下来,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程度与革命的不易,也只有与人民鱼水情深,得到群众的保护,革命同志才藏得住躲得了。当年有个接头户游炳元是坑头人,在马齐岽有纸寮,游炳元在做纸时,张昭娣经常到纸寮帮助干活,便和他母亲结下了深厚友谊,认她为干妈,新中国成立后张昭娣还和魏金水等老同志一起回来探望过苏区的群众,感谢他们的支持与恩情。

树德楼,2023年获得永定区革命老区发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的资助。修缮保护好很重要,因为这座土楼见证了客家人的革命精神,也谱写了一曲战斗之歌,成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一个基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