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刘彬率通讯部队征战晋察冀

时间:2022-05-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开国少将刘彬,福建省上杭县人,1912年出生于上杭蓝家渡石门。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革命烈火燃遍闽西,年仅17岁的少年刘彬接受革命的洗礼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刘彬历经革命生涯的枪林弹雨和一番番严峻考验,一路披荆斩棘,转战闽赣、万里长征、八年抗战、驰骋华北,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一次次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卢沟桥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联蒋抗日。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刘彬任一一五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在洛川举行庄严的抗日誓师大会后,一一五师经由潼关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25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坂垣师团一部,毙敌1000余人,取得了中国军队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捷,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役前夕,聂荣臻率司令部的参谋们实地察看了地形,一致认为平型关是伏击日军的好战场: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狭窄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沟道中段,长约10多里,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便于部队埋伏。平型关战斗打响后,刘彬一直在师指挥所组织译电、发电等机要工作,为平型关大捷作出了贡献。  

平型关大捷后不久,一一五师“五台分兵”。按中央军委指示,一一五师主力由林彪、罗荣桓率领,由晋东南转往吕梁山,开辟晋西地区,留下3000人马,由聂荣臻指挥,在五台山地区开辞抗日根据地,创建晋察冀军区。这次“分家”由罗荣桓主持,刘彬是罗荣桓亲自挑选参加聂荣臻部的主要干部之一。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成立,中央任命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刘彬担任晋察冀军区通讯科科长,负责组建军区通讯部队,领导并指挥军区通讯部队。晋察冀三省边区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战略地位重要。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似一把尖刀插入日军的心脏,直接威胁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战略要点,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在创建及巩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中,刘彬成为聂荣臻的得力部将。  

晋察冀军区成立后,军区所辖武装迅猛壮大,收复了大片国土。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河北阜平成立。通讯科科长刘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是如何保障晋察冀军区及边区政府的通讯发展。细数“家底”,仅有一个电话班及一个电台分队(共20余人),一部老式交换机和十几部旧电话单机,资源十分匮乏。刘彬排除各种困难挑起重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通讯部队,把通讯部队由排发展到连,又扩编到电话大队、通讯队、电台队,编成通讯营(刘彬亲自兼任营长)。在这芜杂繁重的工作过程中,无论是人员的选调、干部的分配、通讯业务骨干的培训,还是通讯的建设,刘彬都呕心沥血地操劳。  

通讯工作,业务性很强。1937年11月,刘彬挑选了一批业务强的同志组成训练队。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他组织训练队队员依照规划和各自积累的经验搞传、帮、带。他组织了电话员、无线电报务员、无线电技工、司号员等各类专业培训班20多期,培训人员达数百人,这批骨干陆续充实到各部队,使各部队作战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晋察冀军区的通讯器材,除一部分是缴获而来的之外,更多的是靠通讯部队自力更生。一方面,发动农村群众开展收割敌人电线的竞赛;另一方面,因陋就简开办电池厂解决没有电池的问题。没有电话机,就用旧材料拼凑组装:交换机缺材料,就用缴获的炮弹壳加工制作;没有瓷瓶,就自己设计并建土窑烧制;没有架线工具,就用自制工具代替。最困难的是部分精密零件和原件奇缺,就得派人到敌占区通过地下党同志购买。在刘彬的领导、检查和督促下,缓解了通讯器材匮乏的困难。  

根据军区全局的要求和部队下属的情况,结合作战任务的需要和敌人活动的特点,刘彬制订了电话线架设规划。晋察冀军区的电话线全部避开敌人大道,沿偏僻的山坡、山沟架设,有的干脆从两个高耸的山峰间“飞”过去。敌人眼巴巴的看着天上的“飞”线而无可奈何。晋察冀军区通讯部队架设“飞”线的经验,起初是单路单线,后来架成多路迂回线路,把山区的各个县份连在一起,四通八达。  

刘彬还有一招更令敌人头痛的“绝招”:他把电话站组成严密的侦察网。每个电话站人数不多,十分机动灵活。反“扫荡”时,通讯部队掌握敌情,甚至在山头上直接观察敌人的行动,用电话把敌情报告给领导机关,使广大军民能及时地向适当方向转移。等敌人快到跟前的时候,电话兵迅速把电话机撤掉隐蔽起来;敌人一走,又把电话架设起来。刘彬这一高招,有力地保证了各级指挥机关对敌情的了解和通讯联络的畅通。至1939年,军区所在的冀西地区的所有电话线路都达到了隐蔽、可靠、畅通的战时要求,并开设了十几个电话站,形成了长达万余里的通讯网络,建成了晋察冀军区指挥机关为中心与各军分区相联的通讯网络。  

为架设好电话线,刘彬率领通讯部队翻山越岭、餐风露宿。他或现场指挥施工,或与参谋们一起研究修订方案,或慎之又慎地选择线路,或同战士们一起砍树料、架电线。在荒山野岭中,刘彬与大家同睡一个铺,同吃一锅饭,深受部下的爱戴和钦佩。

从1937年到1943年,刘彬领导通讯部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有线通讯电话、电报设施建设。第一次是1937年至1939年,基本完成架设达到战时要求的电话线工程,形成通讯网络;第二次是1940年至1941年,改造原工程,架设双线,增大通讯能力,增强通讯的隐蔽度和安全系数;第三次是1942年至1943年,把军区通讯网络发展为迂回多路的通讯线路。
  通讯部队任务繁重,除有线通讯外,还有通讯(徒步,骑兵通讯)、信号(旗语、司号)以及编制口令、护选等。刘彬所率领的通讯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上述各项任务,尤以粉碎“百万大战”为最。
  1941年秋,时任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的日本军阀冈村宁次,发起“百万大战”,集中了5个师团和6个混成旅团的日军,并抽调一部分伪军,在空军配合下,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战术,分三个步骤“扫荡”北岳区,企图消灭晋察冀边区和各分区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在敌情最为严重、八路军岌岌可危的关头,聂荣臻命令侦察科长罗文坊带一个小分队、一部电台,假用军区的呼号,迷惑敌人,拖住敌人。罗文坊这支小分队,用电台成功地迷惑敌人,聂荣臻抓住瞬息万变的有利时机,“三进三出常家渠”,率部突出重围。随后,八路军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历时2个月,共歼日伪军5500余人,粉碎了日军所谓的“百万大战”。冈村宁次自我解嘲:“此次‘百万大战’,是狮子扑鼠,效力不大。”冈村宁次还哀叹不已:“肃清八路军非短期所能奏效。”
  刘彬通讯部队为粉碎日军“百万大战”的阴谋,立下了独特的功勋,在创建、巩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烽火中,刘彬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