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苏区 壮丽篇章 ——武平县湘店乡罗屋基点村简史

时间:2022-06-28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讯  武平县湘店乡罗屋村,位于长(汀)上(杭)武(平)三县交界地,与吴潭村相连,村前是汀江,背靠屏山迭嶂,翻过大山是长汀的涂坑背,与小澜河汇入汀江处的河口遥遥相对,惯称河口罗屋,亦称吴潭罗屋。
  1930年冬,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只有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一万多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为加强对敌的防御,中共闽西特委在上杭白砂召集上杭、武平两县党和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开会,决定将武平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与上杭合并成立杭武县委、杭武县苏。武北地区为杭武第八区,其驻地就选择在汀江东岸的罗屋村。
  1932年春,红十二军34师、35师、36师进驻武平各地后,为适应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需要,武平县苏、县委也从武东转移到武北,先在亭头、小澜驻扎,后搬到罗屋村,与重建的武北区苏同驻。后由于罗屋村村民不多,居住、供给都有困难,县苏转到他处。
  1932年5月初,为庆祝红军主力攻克漳州的伟大胜利和纪念“五卅”运动7周年,接福建省少先队总部的通知,举行全省少先队总检阅,并举行体育竞赛。武平县委、县苏要求县少先队总队召集各区代表队先进行检阅和体育竞赛,地点选择在罗屋村。
  罗屋村后有一地名叫盘龙岗,平整宽阔,树木浓郁。村前下方有一开阔的砂坝,是一个天然操场,为全县少先队体育总检阅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体育检阅设有多样项目,如军事技术、野外演习、政治测验、游戏和唱歌等。
  接着,在全县少先队员中选出30位优秀队员组成武平县赴省参加检阅的代表队。他们先在罗屋集中学习训练,20天后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汀洲城参赛。武平代表队荣获总分第五(时有长汀、上杭、武平、汀州、龙岩、永定、新泉七县市代表参加)、政治测验第三、军事检阅第六(一枚参加体育总检阅的银质奖章现存在武平县博物馆)。武平县代表队中的张友白(上杭太拔人、省苏派往武平指导工作组成员、时任共青团武平县委负责人)等几位还被选为前往漳州参观团成员。
  1931年间,在“左”倾路线影响下,江西发起打击“AB团”,福建在闽西各地掀起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在同年夏秋,配合红军新十二军攻打驻河口茶头岗的国民党钟绍葵部一仗中,武北四支队负责侧面进攻,新十二军担任主攻,武北四支队取得首攻胜利,而新十二军几次失利且伤亡严重。红军新十二军个别领导人因此认为武北四支队与敌有通,支队政委张涤心、武装指挥李长明、支队长练为民等领导人及中队以上干部被指控为“社会民主党分子”遭扣押杀害,整支部队被解散,杭武第八区也无形取消。
  时过不久,根据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提出的“按照中华苏维埃土地法令,解决土地问题”,在红色政权比较稳定的地区发动雇农、贫农、中农起来检查土地(称土地检查运动,1933年8月后称查田运动)。罗屋村是县、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早在1931年春夏之间就开始了检举运动。通过查田运动推动了苏区的一些工作,查出了一些真正的地主富农,收回了被他们掠取的一部分土地,迅速分给贫苦农民,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在斗争中,红军和地方农民武装力量也得到发展。但由于错误倾向和过“左”的做法,给苏区各项建设和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一定损失。罗屋村群众面对一次次“左”倾路线的危害和不应有的挫折,始终坚信共产党,坚信红军,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掀起一次次土地革命斗争的新高潮,勇敢地粉粹国民党对红色苏区的一次次“围剿”。
  蒋介石发动五次“围剿”后,苏区人民受到一次次灾难。但敌人的凶狠,更使苏区人民群众增强革命的意志和决心。
  1931年对罗屋革命基点村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年春,杭武第八区苏成立后与武北四支队同驻罗屋村,是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和“土地检查”运动给罗屋村人民带来不少余悸。更为惨重的是,罗屋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勇猛反击来犯敌人,更使敌人仇恨。就在苏区人民取得粉粹蒋介石第一次“围剿”之后,武北地主民团互相勾结,集结武北64乡民团武装,连续九次对武北苏区进行反扑。罗屋村更是损失惨重,有时一天几次遭受烧、杀、抢、掠,全村成为一片废墟。可是,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罗屋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配合红军和武北四支队等人民武装一次次击溃敌人的进攻。他们实行了全民武装,男人参军,妇女组织起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少年儿童组成少先队、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
  虽然敌强我弱,但罗屋村人民与武北四支队等武装力量和区苏干部紧紧团结在一起,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应对敌人。强大敌人进攻猖狂之时,利用村后的崇山峻岭预先隐藏。敌人撤退渡江之时,来一个猛虎下山痛击敌人,打得敌人惊慌失措,丢盔弃甲,被打死的、淹死的每次都不在少数。罗屋村人民为防御敌人来犯,自造松树炮、控地窑、装竹尖,让敌人未进村先受伤,敌人更加恨之入骨。第一次“围剿”罗屋村时,只见房屋不见人,又不敢进山搜查,只好放火烧屋,全村房屋被烧成灰烬。英雄的罗屋村人民化悲痛为力量,军民、干群齐动手,用树杆和竹片做墙,茅草当瓦,在废墟上又盖起一间间新茅房。直到1932年春,红十二军进驻武北地区后,64乡民团武装才得以镇压下去。罗屋村人民和武北各苏区人民一祥,在红军的支持和帮助下,重建武北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武北区委,屋属吴潭、河口合建的吴河乡苏维埃政府,一度属河口乡苏维埃政府所辖。人民群众主动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并积极投入革命战争。
  1934年冬,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后,革命斗争又逐步转入隐蔽。
  此时,地方民团又猖狂起来,对罗屋村进行更加残酷的摧残,逼得罗屋村人民离乡背井,四处奔逃,有的长年累月隐藏在大山之中。曾任乡苏主席的罗思聪,被迫远走上杭做工为生,数年之后才返回家乡。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罗屋村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在册革命烈士有罗思义、罗思荣、罗思添、罗思亭、罗思田、罗思发、罗思银、罗训书、罗有书9人;被确认的“五老人员”有罗思有、罗思焕、罗思标、罗美昌、罗炳周、罗思汉等。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