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李汉冲的烽火岁月

时间:2023-06-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1946年9月,李汉冲(面前有红色标记者)在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上。

■ 李晶如

少年热血,投笔从戎闹革命

我的父亲李汉冲,1908年10月13日出生于上杭稔田官田村一个贫穷的农家。因家境贫寒,他靠宗祠和当地天主教会的奖学金完成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于192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附属徐汇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在大学里父亲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当时正值上海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父亲秘密加入了共青团,投身到学生运动当中。由于参加学运,父亲被当局逮捕入狱,保释出狱后,因被学校开除无奈回乡,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0年9月,父亲经同学介绍,加入了十九路军,在十九路军61师13团任少尉连指导员,经历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洗礼。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被调到福建。入闽后十九路军在漳州设立了军官训练团,父亲被选送去受训,在为时六个月的受训期间,父亲努力学习,钻研各种军事知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训练团的嘉奖。

1933年11月,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反蒋各派代表人物在福建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十九路军被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蔡廷锴任总司令,父亲担任了反蒋宣传队的队长。福建事变失败后,父亲被蒋政府通缉,逃回了家乡,在闽西保安十四团当上尉副官。

保家卫国,抗战前线施计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37年初,经同学介绍,父亲到了37军95师罗奇部,投身到抗战前线。由于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又有“一·二八”抗战和漳州军官训练团的学习经历,父亲在95师先后担任上尉军需、少校作战参谋、参谋主任,随军转战于豫、鄂、苏、湘各抗日战场,先后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父亲不仅胆略过人、机警敏捷,且谦虚谨慎、能文能武,在战场中参与策划,深得罗奇师长的信任。1940年春,父亲通过考试,成为陆军大学特五期学员。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42年8月父亲被派往驻印度远征军司令部参谋处任上校作战科长,负责情报工作。在印度,父亲除了承担日常工作外,还接受了美国人的军事训练,军事知识更加扎实。

1944年1月,父亲到了第四战区,任战区司令张发奎的随从高级参谋,后任参谋处长。此时,日军在太平洋海上联络线已被美军控制,日寇企图打通由武汉经湘桂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与南洋的日寇取得联系,作垂死挣扎。日寇集中了华南的海陆空主力,以最精良的军事配备,向广西钦州湾进攻。防城、钦县、南宁先后失守,广州附近的日寇亦对我粤北出击,沿粤汉铁路北犯。我第四、第七、第九战区奉最高统帅部命令配合作战。父亲奉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之命,主持策定以各个击破的内线作战战略,派出前线指挥所,指挥湘桂线上的部队作战。

1945年3月,张发奎被任命为第二方面军司令官,父亲被任命为作战处处长。4月,根据敌情分析,父亲向张发奎提出收复南宁的建议,在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父亲力排众议,反复向司令长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意见,得到支持。他主持制订了收复南宁的作战计划,成功收复南宁。其后,第二方面军配合第三方面军又攻克柳州,这使预定的秋季攻势——对华南发动攻击计划有提前实施的可能。1945年7月,陆军总部下达向广州攻击的命令,父亲与兵站张大华参谋长共同制定了夺取雷州湾、进取广州的作战计划。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个原子弹,改写了战场的局面。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父亲的作战计划没有付诸行动。

抗战胜利,受降式上语铿锵

1945年8月22日,父亲随张发奎司令和美国顾问博文将军由南宁飞往湘西芷江参加接受


日本投降的协商会议。张发奎被任命为广州、香港、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的受降官。随后,父亲随张发奎回到南宁,主持和策划受降仪式。9月16日上午10时,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时任作战处处长的父亲向投降者宣读“国字第一号命令”。这份命令的一字一句在父亲带着客家口音的国语中,铿锵有力地向日本侵略者砸去!整个受降仪式仅40分钟,却宣告了广东军民八年艰苦抗战的胜利!

日本投降后中英两国就香港日军受降和接收权问题出现了争执。父亲多次受司令长官的派遣,代表行营前往香港,与港督菲士廷商谈汉奸和战犯的引渡问题以及中国军队过境和中国军人在港行动的处理及待遇问题,并达成六项原则协议。

1946年4月底,所有的受降工作和遣散任务均按原来的计划如期完成。二方面军司令部也改为广州行营,父亲改任广州行营参谋处长。1945年10月,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宣布国共停战生效。1946年初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对于调处,父亲的态度是积极的,他认为只有和平的环境,才能安定广东的社会。正当调处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重庆发来密电,指行营内有中共秘密组织,黑名单中父亲为首要分子,要张发奎查办。张发奎不愿张扬此事,将父亲调回行营。随后,广州行营改为广州绥靖公署,宋子文担任广东省主席兼任绥靖公署主任。张发奎不愿居其之下当副职,遂辞职闲居,父亲随其到上海撰写抗战回忆录,他自己也写下了著作《明日之国防》。

解放前夕,回乡秘密谋起义

父亲虽是一名职业军人,但是年轻时的爱国学生运动和十九路军反蒋、反独裁,提倡民主、人权的主张对他的影响很深。他同情进步人士,在广州行营时期,便利用自己的工作关系保释了4名共产党员,还帮助了一些进步人士出逃。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南京政府陷于极度困难之中,政治敏感性很强的父亲洞察到形势的变化,解放全中国是必然的趋势,他决定回福建闽西故乡做些对国家有利的事,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在闽西组织地方武装,酝酿起义。1948年6月父亲到了福州,经朋友的推荐,被任命为福建省第七区(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第三清剿指挥部指挥。9月,父亲赴龙岩上任,特邀推举前保安团长傅柏翠为保安副司令,练惕生为副专员,区属七县的县长及武装部的负责人均由可靠人士担任。把闽西的军政两权都掌握在手里后,他秘密与中共华南分局取得联系,为在闽西地区发动武装起义,配合闽西解放做准备。

1949年1月至5月间,父亲几次前往香港与中共华南分局方方等领导人见面,筹划起义事宜。按照中共华南分局的统一部署,与粤东各行政专员于6月20日共同发动起义。5月9日,梅州专署突然接到省关于省保安团重新部署和调防的命令,起义时间必须提前。14日,粤东宣布起义。17日,父亲指示我母亲,在香港以商业明码电报“货即出售”为暗号发回龙岩,传达华南局指示。23日,以傅柏翠、李汉冲、练惕生为首的20多名闽西国民党党政军领导和地方名士在上杭城签署向全国发出的通电,宣布闽西武装起义,并以原保安第四团为基干组成“闽西义勇军”。随后按中国共产党华南局和边纵指示,率起义部队4000多人向长汀、连城推进,重创敌军。胡琏兵团宣布用5万银元购买父亲的人头,并要烧掉他老家的房子。父亲并不惧怕,带领起义部队在山区坚持游击战,一直到解放军主力部队到达,迎来闽西全区解放。

1949年8月,父亲接方方电赴翁源,参与解放广州的准备工作,后随同解放大军进入广州。解放后,父亲被选送武昌中原大学政治班学习,结业后,回广东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5年,经国务院任命,父亲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林业厅副厅长兼森工局局长。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1957年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被撤去林业厅副厅长、森工局局长职务,返回省参事室学习,“文革”中更是受到冲击。1972年3月22日父亲在广州含冤去世,终年63岁。

父亲是个农民的儿子,从参加十九路军开始就奠定了他职业军人的生涯。十九路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历程。他从一个学生成长为军事专才,为民族的尊严、国家领土的完整,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