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迹在“上村”

时间:2023-08-15 来源:龙岩电视台

□ 邹善水 谢贤春 文/图

连城县赖源乡上村村,被誉为闽西红军游击战争时期的“小井冈”。该村分布着“华东第一天然溶洞群”,成了当年红军的最佳营地,红军多次进驻活动。三年游击战争初期,该村是支持、保护红军游击队的模范村。


毛泽东旧居太原堂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为了粉碎蒋介石策划的闽粤赣三省“会剿”,1930年1月7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由步云经连城莒溪、新罗万安到达赖源。在赖源休整后,经永安进入清流、宁化到江西,与先期到达的朱德会师。

在赖源休整期间,毛泽东住在陈家自然村太原堂,并到老百姓家里开座谈会,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纲领,发动群众闹革命,播下了革命火种。太原堂左厢房外墙至今清晰保留“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这次休整虽然短暂,却极大推动赖源革命运动的发展。


“红军楼”关公殿

1930年7月,红21军深入赖源建立革命根据地。军政治部设在上村村关公殿,部队分别驻扎在上村村下辖的中村、上村、陈家、牛家四个自然村。指战员们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刷写标语,帮助组织农协会。关公殿现仍保留红21军政治部青年科刷写的“商人要使商业发展,只有赞助土地革命,使农村经济发展,加增农民的购买力”“勇敢觉悟的青年加入共青团来”等标语,关公殿成为红军与地下党组织领导当地群众闹革命的“红军楼”。

1933年春,连城红军独立团(时称“明光独立营”)、红九团400余人进驻赖源,帮助成立赖源乡苏维埃政府,乡苏政府就设在关公殿,并成立赤卫队,抄土劣家产,缴契约账簿,组织农协会分山、分田,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三年游击战时期的“红色堡垒”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于1934年冬正式成立,接着又成立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赖源的上村、下村、牛家等地都是岩连宁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为了防御国民党反动派和姑田华仰桥、文亨周焕文等反动民团袭击,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上村村有50多名赤卫队员参加,跟随游击队先后参与“梨岭战斗”“长坪岭战斗”“孔党战斗”“沙田战斗”“漳平战斗”等,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共有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

张鼎丞、李德安、方方等革命老前辈在赖源、莒溪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时,上村村许多群众主动为红军游击队送信带路,缝补浆洗衣裳,并把省下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送给游击队。游击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对这些物资一一登记,或以物换物,或兑现银元,或打下收条。

1935年2月,国民党军以5个团兵力进攻岩连宁边区。明光独立营和红九团在大河祠边界与敌先头部队交火后,因敌强我弱,遂留小部分力量钳制,大部人马转移到倒竹洋深山密林里。战场负伤的10余名战士,由赖源上村和下村的游击队员抬回村里,先安排在赤卫队员家中养伤,担心走漏风声,又连夜将伤病员集中到上村田头一处当地人称“石禾仓”的石崖洞里养伤。经过精心护理调养,治愈的伤病员由赤卫队员护送回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一直称石禾仓山洞为“红军洞”。

1990年代末,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德安重访赖源时声情并茂地说,“我忘不了赖源,这里是当年红军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的‘红色小井冈山’呀!”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