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烈火 ——寻访连城县朋口镇池溪村的红色印迹

时间:2022-03-03 来源:龙岩电视台

红土地网讯  层峦叠嶂,云霞明灭。地处松毛岭西南山麓的连城县朋口镇池溪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客家古村落。松竹掩映,屋宇巍峨。清澈的池溪河终年流水潺潺穿村而过,在日复一日的鸡鸣犬吠中,映照着两岸人家千百年来的丰饶岁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池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创建人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深山古村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谱写了永不磨灭的红色篇章。

三位开国将校为烈士塔题词

池溪村东南一角的村口,有一座其貌不扬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这座青砖结构的烈士纪念塔通高约5米,一共7层,表面用石灰粉刷。年深月久,塔身长出了许多蒿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邱文还介绍:“池溪村历史上曾归属长汀县管辖,中央苏区时期,池溪一带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池溪隶属长汀县南阳区,更名为池岗乡。20世纪50年代划归连城县管辖。这座始建于1963年的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池溪村及周边的大岗头、小鱼潭、张屋田、金龙山、瑶里、上村等10多个乡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218位革命烈士而建造的。现在的池溪村仅包括余家畲、坪水、井屋三个自然村,总人口2300多人。”

1963年建成的池溪村革命烈士纪念塔

在沧桑的纪念塔上,镌刻着杨尚儒、黄鹏、傅林标三位新中国开国将校的题词。

杨尚儒1903年出生于距池溪村10华里的小鱼潭村,1929年10月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1月参加红军。历经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骁将。1945年,光荣出席了党的“七大”。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3年,时任解放军空军后勤部政委的杨尚儒应家乡政府邀请,为池溪烈士纪念塔题词:“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曾任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部长等职的傅林标,1914年出生于池溪村,1929年参加池溪暴动,随后编入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49岁的傅林标饱含深情为家乡烈士纪念塔题词:“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先烈万古长青!”

杨尚儒将军在烈士纪念塔上的题词

傅林标在烈士纪念塔上的题词

曾任保定军分区政委、河北省军区顾问等职的黄鹏,于1917年出生于距池溪村仅10华里的黄岗村。1930年春,黄鹏以哥哥的名义虚报年龄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46岁的黄鹏为家乡的烈士纪念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言为心声,三位身经百战的军队高级将领,三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把心灵深处的缅怀和崇敬献给家乡英烈,也把无上的荣光和深切的祝福留在殷红的故土。

史册铭记的“池溪荣耀”

据《中共闽西特委致汀委的信》中记载,1929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指示成立“汀南特区委”,“暂归特委直接指挥”,“派蓝德生同志为汀南特区委书记”。同年11月,汀南特区委与长汀县委合并。1930年10月至1931年12月,长汀、连城合并成立汀连县;1931年12月汀连县撤消,分成长汀、连城、新泉三个县。池溪先后隶属汀南特别区、长汀县、汀连县、新泉县管辖,相继建立了乡、区苏维埃政府。

84岁的黄岗村退休教师黄智斌长年热心收集家乡文史资料,他告诉我们:“1930年春,池溪的红色政权日益巩固,分到田地的穷苦农民积极生产,种好粮食支援前线,青壮年大部分参加地方赤卫队,配合前方红军作战。池溪、黄岗、金龙、文地等乡村的赤卫队,于1930年农历3月初三出发到车田、北田一带,配合连南赤卫总队和长汀张赤男部攻打李春满反动团匪。次日,在黄石潭双方激战半天,匪首李春满重伤毙命,缴获部分枪支和弹药。随后,乘胜出发到莒溪,包围了莒溪团防局,击毙团防局长罗静书。1932年农历六月中旬,获悉反动团匪准备袭扰金龙、下坑一带,池溪及附近乡村的赤卫队员,提前在匪徒必经之路老路亭凹埋伏,一举消灭了这股土匪。赤卫队员在匪巢云山岩庙内搜查到数百斤大米和肉类蔬菜等物资。1933年7月,彭德怀指挥东方军发起朋口战役,重创国民党十九路军;1934年9月,林彪、聂荣臻等指挥红军取得温坊大捷,池溪一带的赤卫队积极参战,为红军带路、运送弹药粮食,在反‘围剿’战场上不断锻炼成长。

“池溪苏区的妇女工作也相当出色,妇女代表林秀珍、黄路梅、李菊等骨干日夜奔波,组织妇女学习犁田、耙田等重体力农活。开展星期日义务劳动,为红军军烈属砍柴、挑水、犁田、莳田。早晚还要进行军事训练、站岗放哨,参加妇女夜校学习、唱红歌。朋口战役期间,池溪100多名青壮年妇女赶编草鞋300多双,筹集大米、蔬菜数十担,挑往朋口、张家营慰劳红军。”老人的叙说,引领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历史时空。

《红色中华》1933年8月1日第二版《扩大红军广播台》报道:“新泉县池溪区大岗头(即今黄岗村)的党团支部里,党团员共22人,领导了18个群众一同加入了工人师。”同年8月25日第二版报道《池溪游击队大获胜利》:“我东方军在朋口消灭了十九路军阀二团二营后,我池溪游击队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于9号在莒溪击溃余满利匪部,活捉土匪二名,死伤土匪数名,缴获步枪四枝,子弹数十发,军用品甚多,土匪狼狈向曹坊退走。”同年11月26日第五版报道:“新泉县委召开党团代表会,认为目前主要中心工作是扩大红军,于是全体党团代表一致加入红军……池溪区模范营整连加入红军……”《红色中华》1934年3月1日第一版在《收集粮食红匾》中表彰池溪区圆满完成推销苏维埃国家公债的任务。扩大红军、拥军支前、配合作战、推销公债……无论是耄耋村民的深情诉说,还是《红色中华》的权威记录,池溪人民为创建中央苏区做出的牺牲奉献和丰功伟绩,如一座伟岸的丰碑,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

见证历史的红色标语群

在池溪村挤挤挨挨的古民居墙壁上,随处可以看见当年的革命先行者、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留下的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有的用红色朱砂书写,有的用白色石灰水书写,字体各异、大小不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红军标语“士兵需要充足的给养和军需”

村中一座古宅的墙壁上,有一条字体硕大的标语:“汪蒋之争是国民党政权崩溃的表现”。1927年前后,池溪村虽然地处深山腹地,但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有了革命思想的宣传和萌芽。村中还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改变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为国内阶级斗争”“全国民众只有起来反对军阀混战才能(救中国)”等大字标语,这些标语均无时间、单位落款,但从其内容看,应为池溪或周边的革命者的宣传。

红军标语“池溪农民起来暴动打土豪分田地”

村北面象山公祠大门左右两侧粉壁上,分别用朱砂写着“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兵政府”,落款“红军(5)”。相距不远的另一座古民居后墙上,赫然可见朱砂所写的“池溪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另有“坚决实行土地革命(红军5)”等标语。这些标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号召贫苦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并且出现了红军建制单位的落款“红军5”。据《闽西地方武装概略》记载,时独五团团长为张赤男,池溪亦属汀南区域。或许这是1929年底池溪暴动后至1930年初,长汀南部工农暴动武装组建的闽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在池溪活动时留下的。

村中一座古宅的高墙上,有“士兵需要充足的给养和军需”“人民群众有保障革命战争胜利的义务”等大字标语,这应该是苏区时期红军部队驻扎池溪期间,动员当地群众积极拥军支前时所写。在村里的“光风霁月”古宅边墙上,一左一右分别写着“白军是土豪劣绅的走狗”“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队。(红军)”的朱砂标语。旁边还有一条“穷人不打穷人”的隶书红字标语,这几条标语字体较大,书写水平也较高。另有“肃清内地的社会民主党”标语,则是苏区时期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开展“肃社党”运动的印记。

红军标语“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队”

此外,数量众多的红色标语中,还有落款“共产青年团”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有落款“连城第四区少先队宣传部”的标语“□□□□□□斗争!”……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村中的大部分标语或漫漶不清、或涂抹难辨,亟待专家进一步考证解读。

湮没风尘的红色旧址

随着采访的深入,更多的池溪革命旧址逐一浮出水面。84岁的退休教师傅仁庶领我们走进一座明代古宅:“这座傅氏祖屋叫‘庆善堂’,是开国大校傅林标的祖屋,同时也是池溪游击队的兵工厂。长辈们经常讲,苏区时期这里有广东请来的枪械师傅,为游击队修造枪支,翻造子弹,制造铁壳手榴弹、大刀、梭镖等武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池溪兵工厂所需的炸药、铜铁等原材料很难得到。为了生产子弹,游击队员在战场上捡拾空子弹壳,集中到兵工厂。苏维埃政府号召大家在老砖墙上刮‘白霜’,掺入火炭粉制作土硝,供给兵工厂做子弹和手雷。兵工厂经常组织在空旷的地方试弹、试枪,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小时候还看到了兵工厂遗留下的风箱、铁钳、铁锤、木楻、木板工作台等设施,现在大厅天井边沿还有板台立柱的坑洞痕迹。

池溪红军游击队兵工厂旧址

“池溪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易守难攻,经常有红军和地方游击队过往驻扎。为了防止反动武装的袭扰,池溪苏维埃政府在北面通往瑶里村的大竹坑山岗上修建了哨楼,昼夜有哨兵看守,哨楼四周开挖了互通的工事壕沟。在这里可以俯瞰从新泉、小鱼潭、瑶里等各个方向的来路,发现异常情况,便于及早转移,或占领制高点就地阻击敌人。可惜现在哨楼倒塌只剩下墙基,壕沟里也长满了茅草树木。”

65岁的桂花村村民饶文才介绍:“我的外公傅礼祥又名傅源昌,1901年出生在池溪村。他是原省立长汀第七中学的毕业生,在学校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精通俄语,喜欢阅读苏联的进步刊物,毕业后原本考取了黄埔军校,迫于家庭压力未能从军,留在池溪育才国民小学教书。清代池溪村的竹山学堂私塾,民国初期改为育才国民小学,苏区时期曾改为列宁小学。外公任教期间,黄鹏、傅林标等人都曾在育才国小读书。外公向他的学生们传播马列思想,为他们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外公和杨尚儒将军曾经是竹山学堂的私塾同学,又有表亲关系,两人交情很深。抗美援朝胜利后,杨尚儒将军回乡探亲,特地到池溪来看望外公,给外公带了一包东北人参和一些部队的压缩饼干。这次会面,让外公一生引以为荣。遗憾的是,当年的列宁小学校址后来被拆毁,改建成供销合作社。”

暮色苍茫中,我们踏上了归途。回望晚霞映衬的池溪,那个在无边的大山怀抱中静谧安详的古村落,那片在翻卷的历史风云里昂首屹立的红土地,让我们情不自禁流连忘返、肃然起敬。岁月无声,山川有情。尽管池溪暴动旧址、红色兵工厂、列宁小学、红军哨楼等不为人知的红色旧址,早已湮没在时代阔步前进的烟尘中,他它们和幸存的红色标语一样,无疑都是池溪革命历史的重要实证,承载着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铭刻着池溪人民永不褪色的信念追求。(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