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从月形下走出 ———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月形下村革命简史

时间:2022-03-30 来源:龙岩电视台

红土地网讯  月形下革命基点村为武平县湘店乡湘洋行政村大洋泉自然村的一个小自然村。该村背部山岗似月形,故称月形下。月形下村分上、下屋。
  月形下基点村群众,在解放前生活极为贫困,长年累月都以耕田为业,吃不饱,穿不暖。当地留传着一首歌谣:“封建压迫难过工,风吹雨打在田中;辛勤花果地主得,好比鸟雀禁笼中。封建统治真可恨,强房欺压弱房民;捉人勒索卖家产,有理无钱冤难伸”。
  然而,贫穷的月形下村,却是一个红色山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村只有10余户,却有30余人参加土地革命斗争。
  刘亚楼,乳名马长,原名兴昌,1910年4月8日生于月形下的贫苦农家。父亲刘克芳是位勤劳正直的农民,母亲曹秀孜是位忠厚善良的农家妇女,生活极端贫困。亚楼出生不久,曹氏因病不幸逝世。父亲只得把还是婴儿的小亚楼送给亲房好友刘德香。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党员刘克谟的领导湘洋、刘坊、山背等地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据点。
  刘克谟是湘洋人,1914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发动创建的中华革命党,不久,他受组织派遣回国活动。一次在回家探亲时被其父刘忠儒强行留下,父子几经交流协商后,由其父出资,克谟主办开设“崇德学校”,由此克谟利用办学的机会传播民主革命新思想。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刘克谟以中华革命党成员身份与时为中共武平特别支部成员(后为中共武平临时县委委员)的张涤心、中共党员李长明等接上头,后成为挚友,加入到中国共产党。他们先在大尧(大洋泉、尧山)组织起大、小青年会。不久又在山背仓楼上和张涤心秘密创建起有48人参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血团”。1928年端午节,公开成立农民协会,刘克谟任主席。此后,大尧地区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1929年,在红四军入闽的影响下,武北地区农民纷纷举行武装暴动,武北区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刘克谟被选为区苏主席。1930年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刘克谟前往出席,还被选为闽西苏维埃工农政府候补执委。同年,在刘克谟的资助下,在吴潭村创办“列宁学校”,克谟任校长,培训大批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和地方赤卫队骨干。但在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中,刘克谟不幸被押扣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刘克谟得以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这样的环境下,刘亚楼逐步成长,并得到刘克谟的亲自培育,刘克谟可说是刘亚楼的恩师、革命的领路人。刘亚楼先在刘克谟创办的崇德学校读书,高小毕业后,考进武平中学,后转至汀州省立第七中学就读。后因家庭拮据辍学回家,被刘克谟聘任为崇德学校教员。1928年,亚楼加入大青年会(即青年团),在端午节的群众集会上,当众宣布三条:“一、有枪不交出来的土豪,查着枪毙;二、不给减租的枪毙;三、镇压和不让青年参加运动的枪毙。”亚楼的讲话深孚众望,威慑了土豪劣绅。同年冬,党组织决定在店下圩以开设“文昌栈”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站。亚楼与中共党员刘永光、梁光天等被派往为店员,实为地下联络员。他们利用上汀州、下上杭办货之机,与长汀的张赤男、黄亚光和上杭的傅柏翠等取得联络,互通情况。由于亚楼工作积极、认真负责、1929年春经张涤心、李光(李长明)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刘亚楼与湘洋、尧山等地党员、铁血团成员几十人在刘克漠的率领下前往小澜参加小澜农民武装暴动,一举成功。不久成立闽西红军游击总队武北四支队,刘亚楼任四支队宣传队队长。一月后,被派往红军随营学校学习,接受培训。结业后,被编入红四军。并率部参加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在长征中,他率领红一军团第二师(任政委)为长征先遣部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进入陕北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结业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毕业。1942年任苏联红军少校参谋,在苏联实习。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与指挥解放东北的几次重大战役,并指挥东北野战军解放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并首任空军司令员。他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第三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5月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在首都各界公祭刘亚楼同志大会上致悼词:刘亚楼无愧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经中共中央批准,刘亚楼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当年刘亚楼积极勇敢投身革命的行动,带动苏区贫苦群众投身革命,尤其是他参加红军后,在闽西、赣南活动时,时常寄信回家,激励家乡人民一定要参加革命,坚持革命,多为革命作贡献。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他的养父刘德香、弟弟刘协昌、刘福东等亲人和亲属纷纷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
  刘德香,原为铸铁工人,他的技术名气传于四邻。在那赋税多如牛毛的社会里,尽管日夜辛劳,仍吃不饱、穿不暖。然而,刘德香还是供养子亚楼读书,而把亲生子刘福东留在身边当助手。1929年11月中旬,尧山、湘洋、七里、店下、吴潭、河口等地相继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后,革命活动日益高涨,刘德香也主动积极地投身革命斗争之中。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和技术铸造土炮、炸雷铁壳支援地方游击队、赤卫队和红军。1931年春后,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蔓延到武北苏区,许多区、乡苏干部,游击队、赤卫队骨干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误杀,革命活动一时低落。刘德香携同下七里的钟如庭(武北区少共书记、即共青团书记)等把仍坚持活动的七里乡苏维埃政府成员、赤卫队队员、游击队队员转移到长汀南部的濯田美西角,随即恢复建立武北区革命委员会,刘德香任主席。1932年春,红十二军主力进驻武平后,国民党武北64乡救乡团的猖狂活动被打压下去,革命局势大为改观,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又掀起新的高潮。刘德香等即率部回到家乡,在大洋泉把武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湘湖区苏维埃政府,刘德香当选为区苏主席。刘德香积极投身革命,还被国民党多次抓押,但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国民党对他无可奈何。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回乡省亲时,逢人便说:“我的养父胜过生身父亲。他不但是我的父辈,还是我的战友、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
  刘协昌是刘亚楼同父异母的弟弟,刘福东是亚楼养父的亲生子,都比亚楼小几岁,他们都以亚楼为榜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儿童团到少先队员,后加入地方游击队,参加了红军。他们都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深受苏区群众的好评,苏区人民赞誉刘亚楼一大家为“红色之家”。刘亚楼举家如此,月形下村的广大群众也都如此。一个小小山村仅在土地战争时期,参加革命30多人,外出参加革命斗争的还有刘荣昌(曾任红军连长)、刘克美、刘文桂、刘富昌、刘克庭、刘发文、刘贵昌、刘华昌、刘克灵等人。他们中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月形下革命基点村人民格外的关心和支持。1958年公路直通月形下村。湘店中学设立在该村。在上级的大力资助下,水、电、广播电视、电话一一畅通,从206线公路至上、下两屋还铺设了水泥路面。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
  月形下村是刘亚楼上将的故乡,为弘扬将军的革命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湘店中学开设了“刘亚楼将军陈列室”。近几年由政府拨下专款,修复了将军的故居,并列为县级、省级保护的革命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