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汀江西岸烽火燃

时间:2022-05-10 来源:闽西新闻网

汀江中游的西岸,武平县武东镇、中堡镇和武北四乡镇,在那峥嵘岁月里,有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

1927年,武东乡(镇)安丰村13岁的廖步云正在上杭私立中学读书,此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浪潮也波及偏远小城上杭。5月7日,他们最尊敬的老师张凯被反动派枪杀,张凯不仅是个好校长、好老师,而且是个革命宣传鼓动家,老师被杀,使他对黑白颠倒的社会感到非常迷茫。

1931年,廖步云刚从上杭初中毕业,在当时可算是“小秀才”了,在人生的抉择路口,摆在他面前的路有好几条,在国民党的政府机关任职,或者当教员,这样的路都很安逸,或者是参加革命,路途充满凶险。他回忆:“中学毕业后,通过对红军与白军作对比分析,结果是红军好,白军不好。安丰廖屋村有几个青年当白军后变坏变懒了,只有红军才是自己的军队。”廖步云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地参加了赤卫队,后来成为红军指战员,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将军。

安丰村的革命青年30多人后来编入武平独立团(隶属红十二军),后来又整编进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都参加了湘江战役,廖荣生(营长)、廖三仁、廖其敏、廖添生、廖唤桂、廖增本等与敌人顽强血战,英魂永留湘江之畔。廖树青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家乡。

当年,相隔10里的川坊村的同岁青年林伟也参加革命。他在自传中写道:“1931年秋,主力红军到本县,逐渐南进。中秋节之夜,店里无人,溃兵将镇上(指今上杭湖洋寨背)抢掠一空,我店全部损失,在经济上给我打击很大。不久,家乡全部解放。这是闽西最大的一次革命,到处成立苏维埃,组织游击队、赤卫队,我当了少年先锋队长,打土豪,分田地。我家分得水田30余亩。”林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最后也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

1928年夏天,15岁的川坊村青年林默涵已经考入福州师范专科,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各种革命活动,开始阅读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作品,从此也走上革命道路。

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武平、上杭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钟绍奎反动民团势力。武平的土地革命斗争一片红火,中堡镇联四(上济、小岭村)的热血青年林辉才、王月楼(占先)等热血男儿参加了红军。王月楼随红军主力转战闽赣2年多后,参加了长征,在湘江战役中,他所在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的殿后部队,在湘江东岸与敌血战几昼夜,王月楼重伤被俘,在押解途中机智地逃出牢笼,千辛万苦潜回家乡,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参加革命武装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就意味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石寿才是中堡远富上寮村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堡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红军独立十师某团连长,红军长征后,坚持与敌斗争。1935年1月不幸在上杭才溪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问游击队驻地,但他一言不发,后被押到中堡墟场被凶残的敌人凌迟。石寿才毫不畏惧,而是正气凛然,高呼“红军万岁”口号,英勇就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对苏区群众疯狂报复,叫嚣对苏区“石头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革命斗争不得不转入地下。“革命妈妈”林客嫂的英雄故事感天动地。林客嫂是武东五坊村人,红军长征后不顾危险,利用他们夫妇谋生的纸寮作为游击队的落脚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的封锁政策,林客嫂夫妇冒险为游击队购买粮食、食盐、药品和其他日用品。林客嫂的儿子在游击队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游击队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敌人对林客嫂的“通匪”恨之入骨,1944年把林客嫂、林佩环全家关进龙岩监狱,严刑逼问,但他们对游击队的情况守口如瓶,敌人无计可施,将林客嫂的儿子杀害于龙岩大桥下,将她丈夫林佩环和次子活埋,林客嫂强忍悲痛,装疯卖傻与敌周旋,敌人黔驴技穷,只得把她释放。

汀江西岸红土地,子规啼血志更坚。中堡镇梧地村,当年全村只有400多人,但参加红军的有10多人,参加赤卫队和游击队的有80多人。翻开《武平人民革命史》,全县有革命烈士999名,其中汀江西岸的武东、中堡和武北四乡镇共6个乡镇有烈士663名,占全县烈士的66.3%。据不完全统计,这6个乡镇走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1名、少将4名、大校2名,还有新中国文坛宿将、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的林默涵。

汀江是一条英雄的江河,它奔流入海,汇入国家民族大义的新世界。(作者: 林东祥)

(来源:闽西新闻网)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