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王胜小传

时间:2022-05-18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王胜(1909-1996),原名王近森,1909年11月出生于上杭县才溪乡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王胜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才溪乡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才溪暴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参加红军,任上杭县独立营连党代表,随后进红军彭杨军事学校学习。1932年毕业后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特务连排长,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司令部参谋。后又调中央红军学校干部队学习一年。1933年毕业后任福建军区区教导营青年队队长。

1934年5月,王胜调独立第八团任连长。同年10月,升任红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为配合中央红军反对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王胜率部分兵力转战闽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为使闽西游击区与闽粤边游击区打成一片,王胜调任闽南红三团参谋长。他先后在闽西、闽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5月,为了争取国民党一致抗日,中共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有关指示,直接与驻闽南的国民党军第一五七师进行合作抗日谈判。但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代理特委书记何鸣由于受到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对一五七师的阴谋警惕不够,擅自接受了一五七师提出的红三团部队集中的条件,导致1937年7月16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面对红三团在体育场被敌一五七师重兵包围的危险,全团指战员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王胜与卢胜紧密配合,暗示部队进行武装反击。当红三团的同志们积极响应并打开枪机的关键时刻,何鸣则要大家服从他的命令,等党中央处理,他一边把身上携带的手枪解下来往地上一扔,一边喊大家不要乱动,听从指挥,致使我红三团近千名指战员被敌人不费一枪强行缴械。在“漳浦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卢胜与王胜组织了一批干部骨干冲破敌人控制,胜利突围出来,接着又有不少同志以各种巧妙的办法摆脱了敌人的控制突围出来,在漳浦梁山根据地党组织及群众的协助下,很快集中了100多人,重新组建了红三团。随着全国联合抗日形势的发展,闽西国共和谈成功。为了支援抗日战争,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司令部,王胜任司令部参谋。

1938年春,闽西和闽南红军游击队组成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四团,王胜任二支队四团参谋长,跟随张鼎丞开赴皖南抗日前线。1939年,王胜进入教导总队高干班学习,结业后任二支队司令部参谋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二支队改编为第六师十六旅,王胜任旅参谋长,坚持在苏南茅山、太湖、宜兴等地区进行反“清乡”斗争。

1941年10月,王胜(左)与王直在江苏溧阳马塘留影

1941年11月28日凌晨,苏南抗日根据地各县的党政负责干部在溧阳塘马开会,遭日伪约3000人马突然包围,敌众我寡,情况十分危急。在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的指挥并掩护下,王胜等组织带领开会干部和旅部机关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突出重围,使苏南抗日根据地和十六旅旅部机关避免了一次大损失,但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却壮烈殉国。

1942年底,王胜调华中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支队长。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江南部队向北撤。但国民党利用假和谈,背信弃义,乘我北撤之际,调集重兵在杭州湾两岸对我军连续发动进攻,妄图消灭我浙东纵队于北撤途中。

9月28日拂晓,国民党九十八军一个团,在“浙保”及伪军的配合下,突然袭击我正在周巷进行渡海准备的五支队,五支队指战员被迫与敌展开激烈的战斗,敌人几次疯狂的冲击都被击退。天亮后,敌人又组织更多的兵力,实施强攻。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支队长王胜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全线出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敌团长当场被击毙,余敌即向东狼狈溃逃。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浙东纵队渡海北撤的出发阵地,掩护了北撤部队的安全,为大部队赢得了北撤的准备时间。

在苏北东台整编后,王胜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副旅长,后又任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47年,调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淮海战役打响后,王胜调任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参谋长,后任苏南军区警备八旅旅长兼苏州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7月奉命南下福建。

解放后,王胜历任福建军区第八(龙岩)军分区司令员、军委装甲兵文化学校校长、第六坦克学校校长、装甲兵学院副院长,当选为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在军分区工作期间,组织指挥了闽西剿匪战斗,取得了歼灭土匪7254人的战绩,为巩固闽西南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院校工作期间,作风深入,治学严谨,呕心沥血,为我军院校建设倾注了心血。

1955年,王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