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军号

时间:2023-08-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中国工农红军军号谱》


□ 戴春兰

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43年?罗广茂只活了80年,却用整整43年时间倾情守护一本小册子。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曲折?罗广茂用了整整一生,只为找到那本魂牵梦绕的 “红色密码”。

在宁化县泉上镇罗云清老人的心中,尽管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他的许多奇怪举动存在心中——

“一个铜做的小东西,被他当成宝贝带在身边。”

“他经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吹出一些奇怪的声音。”

“1974年,家里拆建谷仓找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他泪流满面,失声痛哭。”

在多年后,老人才慢慢释疑,那些都和一本“红色密码”的小册子有关……

罗云清的父亲叫罗广茂,出生于长汀。1931年,当时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学校郑重地发给每名学员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战争年代通信设备不发达,发布命令、指挥战斗、振奋军威、安排生活都是通过吹奏军号来传达,《军用号谱》的作用不亚于“密码本”。领导再三强调,由于军用号谱的机密性和重要性,每名学员要“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牢记嘱咐,罗广茂带着军用号谱到朱德身边任司号员,后调至红十二军101团。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又调至红五军团34师师部当号长。虽然工作频繁调动,罗广茂仍一直把军用号谱藏在身边。一次,在连城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时,罗广茂不幸负伤,随后到长汀四都红军医院治疗,随身带着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半年后,因反“围剿”失利,医院被冲散,他突围回到家中,将军用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存,自己则外出躲避国民党抓捕。后来,为了躲开敌人的视线,罗广茂便与母亲一起躲到宁化泉上。 解放后,他多次向母亲询问军用号谱的下落,可惜母亲年事已高,最终还是想不起存放的地点。

号谱的去向,成为罗广茂的一块心病。整整43年,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罗广茂像篦头发一样,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细细寻找:神龛后,衣柜里,床背后……只要见到略有些发黄的纸片,他便忍不住狂喜,小心翼翼地抽出查看。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罗广茂偷偷爬到寂寥无人的山上,摸出一直珍藏在身边的小号嘴,搜寻记忆吹奏出动人心魄的曲子,仿佛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和千千万万的战友一起冲锋陷阵。即使在睡梦中,他也最常梦见,捧着失而复得的珍贵号谱,涕泪横流……

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罗广茂才发现,军用号谱被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钉在谷仓底板上,保存得十分完好。这本被他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军用号谱,终于重见天日!

正好当年,宁化县开始筹建革命纪念馆,在各个乡镇征集革命文物。罗广茂便将军用号谱连同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了却了一桩心愿。

为了验证这本军用号谱的真实性,县革命纪念馆首任馆长王岳良从当地学校请来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教师,要求罗广茂当面将军用号谱中的曲调一一演唱。罗广茂稍作浏览后,便将表现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340多首曲谱准确无误地唱出,并做了详细的解释。这样,罗广茂是红军司号员及《军号谱》的主人之说,终于得到证实。之后,县里特地给罗广茂颁发了“纪念奖状”,上面写着:“保护革命文物无尚光荣”,同时还赠给他一套毛主席著作作为奖励。

现在珍藏于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罗广茂提供的军用号谱,长21.8厘米、宽13.5厘米,为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用毛边纸油墨印制而成,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1994年10月,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认为此军用号谱系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极为珍贵,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斗争史,红军军事生活及红军音乐的宝贵实物资料。

今天,由罗广茂珍藏下来的军用号谱和号嘴仍保存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那铿锵激昂的军号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空,向后来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正如宋代《临汀志》中《流寓》章开篇所说“今即人往风微,而声名悬日月,灵爽薄霄汉”,是的,革命先辈的精神骨气,必定弥散开来,滋养后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