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时间:2023-08-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 钟文芳

很小就听妈妈说起北京姑婆,她的姑姑,我们姐弟的姑婆,说起时赞不绝口,说姑婆很聪明也很有毅力,没机会读书、没上过学的她坚持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能看懂文件,还能读会写。还有就是姑婆特别机智勇敢,很小就参加革命,在白色恐怖的艰难岁月中当交通员,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稍长才知道姑婆名陈兰,邓子恢夫人,红军战士。

小时候翻看家里的影集,有两张姑婆寄来的珍贵照片,邓子恢、陈兰在前排坐着,后面站着他们的儿女。那黑白照片影像清晰,他们人人胸前配着“为人民服务”的像章。影集中还有几张1973年妈妈去北京探望姑婆的照片。但我第一次见姑婆是1987年,电影《红军留下的儿子》在龙岩首映,她为此回到龙岩。还在师专念书的我随同父母一起见到了陈兰姑婆,她和蔼慈祥,个头不高,衣着朴素。听说我念师专以后当老师,姑婆很是赞赏,鼓励我好好读书,印象最深的是她握着我的手,手掌宽厚粗糙,殷殷的鼓励和温暖的握手,让我感受到她对后辈的慈爱。

随着对姑婆了解得更多,才更敬佩姑婆的可贵伟大: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家人真挚的爱,对亲人的无私援助,对战友的真诚关怀……而这些,也很好地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

妈妈因我外公早逝,家贫没有上学,只在村里的夜校扫盲识字。1953年,姑丈公、姑婆解放后第一次回到龙岩家里,看到我外太婆(革命老妈妈张招娣)和我妈妈从山上干活回来,我妈妈身上穿的衣服打着补丁又短又不合身,姑婆难过地流下眼泪,就此资助我妈妈上学。

姑丈公、姑婆老一辈革命者,对革命工作贡献很大,淡泊名利,抚养一大家的他们经济上并不宽裕,勤俭持家的姑婆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资助侄儿侄女上学。他们虽未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对信仰的坚信、对事业的执着、待人的真诚、克服困难的勇气……都为后人树起一座前行的灯塔。

姑婆的良好影响,促进妈妈和舅舅奋发努力。凭着念夜校的底子,妈妈直接念小学四年级,努力学习的她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考上了龙岩卫校,选择卫校还因为不需交学费,妈妈节省学校发的补助交给家里。大舅也一样刻苦念书,后来以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大学。

因姑婆的榜样作用,妈妈和舅舅工作都努力且出色。1973年,妈妈调去武平和爸爸团聚,分配在万安卫生院工作,此时留守在外婆家的姐姐和我才开始回到父母身边。为利于工作,妈妈努力学习客家方言,性格爽朗的她待人热忱,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西医士专业的妈妈还学习助产士、妇科专业知识。“不要陪着病人流眼泪。”这是妈妈朴实的话语,专业上她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直到退休都医疗无事故,医患关系很好。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卫生院宿舍,吃饭时常常刚端起饭碗,就有病人喊“陈医生!陈医生!”妈妈立刻放下碗去忙。印象深的是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有产妇生孩子,妈妈毫不犹豫背上医药箱出诊。

妈妈退休回新罗区近30年了,到现在还常有县里乡里的朋友来家里探望她,他们打心眼里敬重妈妈的医德医术为人。妈妈活成了她敬佩的姑婆的模样。

生活简朴的妈妈到哪里都和人友好相处,到哪里都会种菜,即使小小阳台,也打理得绿意盎然。“生活向朴素的人看齐,工作向优秀的人学习。”“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至今我都认为妈妈的话颇具哲理,内心无缺即是富,被人需要即为贵,待人热忱,工作努力,生活简朴,优良传统就这样传承下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