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红小鬼” ——观摩上杭木偶戏《红小鬼》有感

时间:2023-08-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 唐宝洪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源于西汉,兴盛于唐。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之乡”闽西上杭木偶戏久负盛名。近年来,上杭木偶戏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表演,并出访南非、菲律宾等国,赢得巨大声誉。

上杭木偶戏为什么这样红?其一,上杭是全球客家木偶艺术的发源地,历史上木偶艺术名家辈出,这些年来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大力传承、弘扬、创新木偶艺术并培养了木偶艺术的生力军;其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上杭木偶戏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征,无论是雕塑、制作工艺,还是提线操作、音乐唱腔,炉火纯青,造诣很高;其三,上杭木偶戏揉鞭、揉棍、背人、脱衣、钉刀枪、打五彩、抢人头、弄蛇、舞狮、钻火圈、口中喷火等特技,动作灵活多变细腻传神,十分逼真,技艺精湛。上杭木偶戏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烙有红色的印记。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上杭木偶艺人编排了《打花鼓》《扩大红军》《打土豪》《团结一致》等剧目,为工农大众和红军官兵演出。

随着电视的普及,随着网络、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风靡,木偶戏受到相当大的冲击,观众锐减,市场萎缩,人才断层,一度濒临失传的境地,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木偶戏“活”下来并“活”得更精彩,这是摆在木偶艺人面前的一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第八届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中摘取多个奖项的上杭木偶戏《红小鬼》,颇为成功。

“红小鬼”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红小鬼》塑造了刘龙这个红小鬼形象。刘龙出身于木偶戏世家,其父远走他乡参加红军,他和爷爷留在家乡走乡串户演木偶戏。古田会议前夕,刘龙和爷爷救治了身受重伤的红军侦察连连长王鑫,后来爷爷为掩护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丘婶不幸落入敌手而被敌人活活烧死,刘龙毅然参加红军,与王鑫、丘婶一起炸毁了敌人的军火库。古田会议之后,刘龙迅速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的“红小鬼”。他奉命传送情报,凭着木偶表演技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闯过敌人重重关卡,成功完成任务并父子相认,尔后立即奔赴战场,在战斗中表现得格外勇猛,最后骑着快马,追杀了烧死他爷爷的敌军头目。《红小鬼》剧情并不复杂,但编剧显然花了匠心来打造剧本,全场剧看下来,给人以人物鲜活、台词精彩、张弛有度、多维角度的感觉。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戏剧是综合的艺术,“红小鬼”刘龙的鲜活,特别得益于导演这个“中心”,也得益于演员、音乐和舞美水乳交融的合作。首先,《红小鬼》在全国首创了“客家木偶如意台”,创造性地设计了5个天桥(桥与桥之间有机连接),舞台背景还设置了led屏幕,从而增加了表演区,加强了纵深感,基本实现了像人戏一样的调度自由,舞台背景转换自如,内容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鲜活,大大提高了木偶戏的表演力;其二,是在特技上下真功夫:提线木偶靠线来操纵表演动作,《红小鬼》的线长达3.7米,比传统的木偶戏的线1.7米长出一倍多,操纵难度大幅度提高,演职人员攻坚克难,娴熟提线操纵木偶表演众多高难度的动作,让面无表情的木偶形神兼备地展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精神气质,更让人惊叹的是,《红小鬼》里的木偶茶艺特技和木偶提木偶特技表演均为全国首创;其三,全新的木偶视听盛宴,譬如客家风情的舞美多场景的变换、红色题材的厚重、猴子狼狮子的活灵活现、具有浓郁闽西特色的优美音调、像人戏一样全方位铺展剧情表演等等,带来新鲜感、欣赏感和趣味。

“红小鬼”在木偶戏《红小鬼》里鲜活起来,其中的成功和魅力,可用古时木偶戏戏台的一副44字长联来形容: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假假;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节节传神。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