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守护

时间:2024-03-02 来源:龙岩电视台

步入序厅,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立体群像“迎面而来”

七十二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集体亮相。

刘永良 文/图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中共一大会址”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23年8月3日,我在上海参加龙岩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前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接受现场教学。

走进“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主题展览展厅,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

据介绍,展厅陈展612件馆藏文物,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总量达1168件,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每一份刊物和图片记录,每一段视频影像和场景还原,都让人感受到来自那段峥嵘岁月的信念与激情。

我在“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展板前驻足良久,体悟真理的味道,感受信仰的力量,重温初心的守护。这个板块将馆藏的72本《共产党宣言》全部展示,并与LED屏幕结合,形成三组互为呼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场景。其中,“真理的味道”篇章讲述陈望道在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过于专注,蘸了墨汁当红糖吃粽子的故事。“信仰的力量”篇章讲述又新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故事。“初心的守护”讲述共产党人张人亚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文献的故事。故事中守护的《共产党宣言》,正是摆放在展柜中的蓝版,由张人亚父亲捐赠。

真理的味道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发表《共产党宣言》,他们在宣言里呐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声呐喊,穿越亚欧大陆到达当时的中国。

1920年春,29岁的青年陈望道在老家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柴屋里,在一盏煤油灯下,一块铺板、两条长凳,翻译《共产党宣言》。他的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边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陈望道过于专注自己的工作,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墨汁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红糖还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半年后,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印刷出版,如闪电刺破暗夜,火种撒向人间。由此,产生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

1921年7月,13位代表聚在一起,开启了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在中国大地上,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这100年间,党员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至2022年12月,创始时期仅50余名党员已经扩张到了9804.1万名。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一部坚守初心使命、应对危局困境、经受风险考验、战胜困难挫折、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史。

信仰的力量

《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袖珍百科全书。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种种弊端,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科学真理和美妙、光辉的未来社会的理想。

迄今为止,《共产党宣言》这部美而不艳、雅而不孤的著作已被翻译成200余种文字、出版1000次以上。在人类思想史上,曾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部著作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没有哪一部著作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释如此精确而深刻,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力如此巨大而深远。

从1848年到现在,整整170多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而且仍在发生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大变化、新变化。历史不能臆造,但并不妨碍我们作假想的推理,如果没有《共产党宣言》,世界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是会呈现出另外的样子。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信仰之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共同选择。放眼世界政党史,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的党这样,拥有如此多的为了信仰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无畏者。

对照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让人看到大势和大道、看到前途和方向。

初心的守护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作为早期党员的张人亚把自己珍藏的第一部党章、《共产党宣言》等一批珍贵文献秘密带到了宁波霞浦老家,托付给了父亲张爵谦保管:“这些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把这东西收好了,找个地方藏起来。这件事,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相信我,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出现,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张爵谦为了把党的珍贵文献守藏好,不丢失、毁损和“遭殃”,作了精心思考,最终决定巧用衣冠冢,把党的珍贵文献用油纸包好、包密,藏进空棺,为张人亚建起了一座墓,与他早逝的妻子合葬在一起,中间写成“泉张公墓”,故意少刻了“静”字,还编了一个“不孝儿在外亡故”的故事用以遮眼。张人亚原名张静泉,在上海因革命工作需要而改名“张人亚”。

张爵谦巧用衣冠冢的做法是一种“苦肉计”,明明儿子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却宁愿顶着“不孝儿在外亡故”的污名。在保护党的文献面前,父子俩都彰显了独特思路和行事方式。张人亚父子两代人用心、用情、用生命完好地守护了党的珍贵文献,这是两代人的智慧结晶,是两代人的接力奉献,更是两代人的无限荣光。他们守藏的既是革命文物,也是革命火种,更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因张人亚杳无音信,年过八旬的张爵谦自感时日无多,于1951年挖开墓穴,取出深埋地下20多年的珍贵文献,最终由三儿子张静茂把珍贵文献全部交给了上海的党组织,实现了张人亚的心愿:“共产党托我收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张家人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找张人亚,却不知在1932年12月23日,带病从江西瑞金赴福建长汀检查工作途中因病殉职,生命定格在34岁。党组织高度评价了张人亚的一生,称赞他是“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我看着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这本泛黄的党章,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奋斗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回望来路,一份份力透纸背的誓言,见证着无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担当;展望未来,新时代共产党人正怀揣初心走在新的赶考路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