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上杭县茶地镇黄竹墩基点村简史

时间:2022-06-14 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黄竹墩,又名黄竹村,地处福建省上杭县茶地镇东南方向,分别与太拔黄岩、溪口双华、茶地调和为邻。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黄竹墩人民就像那青青黄竹,傲然挺立于群山之间。
  1929年7月7日,红四军萧克支队由龙岩进军上杭,到达东三区后,李立民、蓝树荣、丘伯琴等带领数百名农民暴动武装,在萧克指挥下进攻庐丰圩,消灭了反动民团,击毙了团防局头目张清球,缴获长短枪20多支。在蓝洪慈、蓝维仁、赖友发等人领导下,黄竹墩和茶地、庐丰各乡村一起举行武装暴动,成立革命委员会,领导农民打土豪。人人都兴高采烈,欢迎共产党,欢迎红军的到来,到处可见手持红旗,胸前别着红布条的人群,到处可以听到“红了”的欢笑声。
  暴动后,各种红色组织纷纷成立,青壮年们纷纷报名参军参战,黄义和、黄克忠、黄再生、黄焕仁等最先参加红军。到部队后,除了黄焕仁请假,黄再生因病组织上叫他回家休养外,黄义和、黄克忠于1930年5月跟随红十二军南下广东出击东江,后返经上杭到达江西瑞金。继他们之后,黄锦禄、黄维标、黄照仁、黄明扬、黄金旺、黄克宽、黄佐生等相继入伍,分别参加赤卫队、游击队、红军等革命武装。
  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失败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控制,从湘鄂赣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几乎全部被切断。于是,从香港经闽西到瑞金红色交通线就成了党中央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重要渠道。因形势起了变化,原由永定虎岗经上杭大洋坝、坑口到白砂的交通线作了一些改变,改由永定古木督经上杭丰稔、太拔、茶地到白砂。因此,黄竹墩就成了中央通讯社的一个联络点,通讯社交通员游昌炳、陈玉恒、陈连顺等及红八团经常到此活动。从太拔来黄竹墩,凭路条即可住下,不必护送。
  此时,工农通讯社各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中央与苏区之间的来往文件、书信;护送来往干部(大部分是从白区到苏区的干部);运送药品、医疗和无线电器材及安装电话机用的小五金、电线、电器材料等。这些军需物资要从上海经香港、广东、福建,再运送到江西瑞金去,非常不容易,一般都是由交通站负责保卫,依靠当地群众去挑。具体的运输路线如下: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青溪—多宝坑—铁坑—桃坑—下金—中金—古木督—严坑—丰稔—庄芬—太拔—茶地—白砂—旧县—南阳—涂坑—元亨—河田—汀州—古城—瑞金。
  为了更好地运送物资,黄竹墩专门成立了一支运输队,有俞仲金、林氏、娥子、才娣、赖细妈、陈永娣等20多名队员。他们都很有组织纪律性,只要一通知,谁也不会推辞。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即使是三更半夜也都很迅速地赶来挑东西。有些群众甚至一看见穿黑衣服背驳壳枪的同志进村,就马上准备好工具等待出发。
  运输路线是固定的,就是将广东潮汕地区经大埔、永定古木督、上杭太拔湖子里运送到黄竹墩的物资转送到旧县去。从黄竹墩到旧县要经过茶地的连科、陈坑,白砂的扶福、良坑。这一带是红白交界地,只能夜间去,不能点火,也不能说话,黑暗中互相以暗号联络,摸索行走,常常一个晚上就要走上百华里,但运输队员们从来不叫苦、不叫累。护送来往的同志和物资,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些交通员和运输队员都是久经锻炼的同志,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一般都能沉着、巧妙地应付,因而得以一次次化险为夷。
  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1934年4月的一天晚上8点钟左右,运输队运送物资刚到白砂扶福,就与温成富纠集的白砂、泮境、茶地的伪民团遭遇上了。战斗中通讯社交通员俞仲金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其他队员仍然毫不退缩地坚持翻山越岭,摸黑赶路,跟十二军八团护送物资的同志一道继续前进,直至安全到达目的地。正是有无数个像俞仲金这样的革命群众,用生命和鲜血维系着这条红色交通线,才使得一个个革命领导干部和一批批军需物资能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北上长征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苏区。在白色恐怖下,地下交通站所联络的许多村庄、接头户都遭到破坏。因为黄竹墩处在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位置上,茶地伪民团经常到黄竹墩大肆搜捕,不要说游击队,就连群众也不在家安宿了。但黄竹墩群众还是想方设法帮助在这一带活动的游击队。黄赠和、赖细妹、傅福连、陈永娣、黄付仁等在村子周围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7座大大小小的山寮,供游击队住。在山寮旁边,还挖了一个个地洞供游击队存放物资。黄竹墩群众经常利用种菜、种田、砍柴、打猪草的机会悄悄地带上米、油、盐、菜和其他日用品,到了山上,藏到地洞里去,由游击队自己去取。
  黄竹墩群众对游击队的支持,触怒了敌人。反动军队和茶地伪民团视黄竹墩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5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对黄竹墩实行残酷的“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挨家挨户翻箱倒柜,稍微值点钱的东西全部抢走。东西抢光了,就放火烧房子,还强迫群众到茶地去当苦力盖碉堡,黄竹墩群众受尽非人折磨。黄林标等17人被抓,因黄林标是共产党员当场被杀,其余16人全被带到茶地伪政府,用火铲烤,用利刃割,用皮鞭打,用麻绳吊……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没有一个人泄露游击队的秘密。敌人无可奈何,把他们统统打入大牢。最后,只有黄再生1人死里逃生,其他15人全部屈死牢中。
  1936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强迫黄竹墩群众移民并村,企图彻底割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血肉联系,群众不得不离开黄竹墩。有的被移民到茶地村尾村,有的被移民到茶地文馆里,还有的被移民到太拔罗坑。整个村子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白天到了10点钟才敢回黄竹墩劳动,下午3点一到就必须离开村子。直到7月,群众才陆续搬回黄竹墩。
     解放后,黄竹墩重见天日,群众的生活逐年好转。1952年黄竹墩被评为“革命基点村”。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