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辉映塘背村

时间:2023-08-06 来源:龙岩电视台

□邱明

村头水口风水林,一片巍然、壮观、苍遒的老树,似绿的屏障。小道两旁遍插红旗,似红的绒幔。打开屏障,掀开绒幔,盆地豁然,到处是红色的横幅,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果园,翠绿的山峦,红绿交织,分外夺目。以仰慕崇敬的心情,在锣鼓爆竹声中走进这个属于半溪峒唤作“塘背”的小村落。

半溪峒的那头是松毛岭。松毛岭,曾发生过极为惨烈的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战。

大山葱茏,树,多为苍松;土,一色红壤;溪,汇泉成流。塘背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花圈簇拥,村人已经举行过祭拜典礼,有老者,有青壮,还有少年,他们都穿红军服装,佩戴暴动队袖标迎面而来。这是英姿飒爽的赤卫队员薪火相传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1929年3月11日,朱毛红军从赣南进入长汀,点燃了闽西革命的熊熊烈火。90多年前的农历十月初四,红旗挥舞,喊声、杀声、枪炮声,撼动山谷。拂晓,张赤男、罗铭等领导塘背农民700余人发起武装暴动。暴动胜利,塘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同时组建了赤卫队、农协会。塘背沸腾了,塘背新生了。中央苏区战略地图,一枚粘在大头针上的小红旗,牢牢地钉在南山下的半溪峒。

为保卫暴动胜利成果,保卫红色政权,塘背农民在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周边一次次浴血奋战。1932年到1934年,塘背赤卫队员分批编入红军序列,参加历次反“围剿”战斗,前仆后继,血与火的征程,无言的数字沉甸甸落在薄薄的纸页上。自暴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塘背村经历大小战斗450多次,共消灭敌军、民团、土豪劣绅近千人,先后参加革命的有481人,230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在册的烈士有130名。塘背人民用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赢得了“用白灰也粉不白”的红色小村声誉。塘背村的后人为缅怀先人业绩,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四,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创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民俗节日“暴动节”。

当年13岁的儿童团团长罗广丰,在暴动胜利后的第二年参加红军,他从“红校”第六期毕业时,立志要做红军标杆,改名为罗红标,可党员证上文书却把名字写作罗洪标。罗洪标揣着红色党证,雪山草地,烽火太行,雄师渡江,朝鲜战场,一路走来,作为幸存者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缓步于小学、村部、将军广场。是处,红旗飞扬,人们欢歌劲舞。望着罗洪标将军的塑像,发现将军的目光锐利,神情深沉。将军天上之灵,此时,在想,在看什么呢?

节日,欢快的气氛氤氲浓烈。杀鸡宰鸭,做粄煮酒,摆桌设宴,村里的十番队吹弹拨奏。悠扬的《十送红军》,高亢的《红梅赞》,曲调激昂穿越农家小屋在长空回荡。青山巍峨矗立,绿树村边环绕。一栋栋新楼,一条条水泥村路,红色塘背缅怀先辈不仅要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更要让先辈的理想追求化为现实,为建设美丽塘背开拓致富路。

山间水库,一汪碧水,渠水奔泻,蓝天白云,两岸青山绿格盈盈。小亭里,我们围坐,静听塘背村委同志叙述:塘背村曾是市级贫困村,如今已全面脱贫,改革开放带来无限生机,塘背村巨变,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承红色精神,汲取精神食粮,红色文化加绿色农业带来了广阔前景。塘背人敢想敢干,像小岗村一样很早就实行责任承包制,很早就试建农商合作社,百亩桂花、千亩油茶、光伏发电、酿酒、小龙虾养殖……近年来,塘背发扬革命基点村努力奋斗的精神,开发实施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基地和惠民造福项目,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目前,塘背全村土地流转1000多亩,拥有智能大棚100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2个。栽种了500亩桂花树,200亩红豆杉和500亩的百香果、烤烟、槟榔芋。不少村民放弃在外务工的机会,回村创业发展特色农业。

驾车参加接待的志愿人员罗添铃,是退伍军人。当兵回来,干过不少事情,最后还是选择种植业。从2013年开始种植百香果,现在种植面积已有260余亩,每亩收成2000多斤,一亩收入近万元。2014年起,罗添铃发动其他村民种植百香果,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这两年罗添铃等百香果种植户开展合作发展电商,将百香果、米酒、土鸡蛋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罗添铃和乡亲们组织起百香果协会,他担任县百香果协会会长。今年他又入选“杰出福建百香果新农人”,长汀县首届“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短短的半天里,罗添铃用他的皮卡载着我跑进桂花林,跑进油茶林,跑进红豆杉林,跑进蔬菜养殖大棚,跑进百香果园,现在又回到村口风水林。风水林里有几棵鸡爪梨树,鸡爪梨熟透了,挂枝头,似一簇簇小红星闪烁。

回望塘背村,红旗招展,绿荫葱茏,一条水泥公路把小村与大山那头的高速公路连接。当年,罗洪标们是沿着蜿蜒弯曲的小路,扛着枪打着红旗走出塘背;现在,罗添铃们是顺着宽阔平展的大路,将各种绿色生态农产品用大货车送往四面八方。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