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时间:2022-03-07 来源:龙岩电视台

(吴升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8省15块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掩护和保证了中央红军主力顺利实施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推动了南方八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赞扬南方各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支点”。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汇合成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彪炳千秋,被毛泽东誉为“中华人民的长城”。闽西南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是新四军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闽西南游击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白色恐怖和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仅保存了党在闽西南的战略基地,而且增强与发展了革命力量。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南方8省15块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全军编为4个支队8个团。闽西南游击区红军游击队编为1个支队2个团,占全军总数近四分之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上英勇卓绝的典范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组成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红8团、红9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原闽西苏区的基本区域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漳平、新罗)、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广大地区,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革命接头户陈客嫲(绘画)

国民党军在“清剿”初期以军事进攻为主,依仗其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采取分进合击,层层包围的战术,“追剿”“驻剿”“搜剿”并用。后又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敌人还实行自首政策,颁发所谓“自首自新条例”,引诱红军游击队中的动摇分子投降变节。这种瓦解政策曾经给红军游击队造成一定困难和损失。如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朱森、龙岩县革委会主席陈金财等叛变投敌后,带领敌人四出搜捕红军游击队和基点村群众,在群众中引起了恐慌。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

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红军游击队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种战术,搞得国民党军防不胜防,处处被动挨打。红8团创造的“散兵群战术”就是其中的一种。红8团分散活动时,国民党军大肆散布红军游击队已被“剿灭”,并准备在龙岩城召开“剿匪”祝捷大会。为打击敌人的气馅,粉碎其谎言,邱金声率一个短枪队,夜袭龙岩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医院,缴获大量药品。邱金声还在医院打电话给驻守龙岩的第10师师长李默庵,警告他不要吹牛。岩南漳游击队,在掩护群众收割中,用6发子弹,打退了国民党军1个连的抢谷队;在岩永靖地区的一次战斗中,17名战士以200余发子弹,打退了敌人1个团的进攻。后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这种战术加以总结,印发给其他部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邓子恢

为了瓦解敌人的保甲制度和壮丁队,红军游击队运用“白皮红心”的策略,创造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两面政权”。即在革命力量较强的乡村,红军游击队派党员或革命骨干去担任保甲长,参加壮丁队,变保甲制度为赤色联防,使壮丁队成为游击队的辅助力量,变白色碉堡为红色堡垒;在革命力量较弱的乡村,同保甲长和壮丁队约法三章,要他们掩护游击队的活动并保护群众斗争,如有违反,严惩不贷。红军游击队巧妙地利用敌人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保护了群众,也保存和发展了自己。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谭震林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人民群众为了帮助红军游击队解决粮食和军需品,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担杆装盐”“双层桶装米”“大蒲包装饭”等办法,把粮食和各种物资运送上山。后田村妇女陈客嫲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两次被捕,受尽酷刑,被割去乳房,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直到被国民党军残酷杀害。许多群众为了保护红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一次,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永定县戴洋祭村,威迫群众交出红军伤病员,当众杀死了2个青年,并威胁要杀光全村人,但群众至死不肯吐露半点真情。正是由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援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事变,企图吞并华北五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和个人,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就同他们订立抗日的作战协定,组织抗日联军。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实现了闽西南第二次国共合作,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确保党的组织得到巩固与发展。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定位解析

闽西南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存了中国革命十分宝贵的南方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听取方方汇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临行前,毛泽东嘱咐方方:“你回去问候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各位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这是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一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掩护和策应红军长征,成为贡献和牺牲最大的游击区。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期,因闽西南游击区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吸引了10多万国民党军,箝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闽西的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第19、20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顽强抗击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遭到了惨重的失败,闽西苏区全境沦陷。随后,国民党军以李默庵、李玉堂为指挥官,布置了8个正规师,并纠集地方民团、壮丁队、铲共团等地主武装,共计10多万,向闽西南游击区开展大规模进攻。而在闽西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仅有红8团、红9团,明光独立营和陈潭秋、谭震林、邓子恢从江西带回的100余人在内的红军和游击队共1300余人。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先后在闽西牺牲,有4000余户闽西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哭”,昔日热闹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废圩、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可以说,闽西南游击区党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红军长征作出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新四军第二支队后方留守处旧址“双生公祠”

二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丰富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南方战略支点,成为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一环。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都是闽西苏区和红军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他们对闽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理十分了解,同闽西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因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能够集中地体现党、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能够坚决地贯彻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分析各种复杂因素和主客观条件,先后召开赤寨会议、双髻山会议等多场会议,在南方游击区最早完成战略方针转变,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灵活战术,有力打击和消耗了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队。通过把握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制订正确的方针与策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引导闽西党和红军游击队适时地完成了由“打正规战”到游击战,由土地革命战争到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保持了共产党的旗帜,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坚持政治建军原则,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成为新四军的重要起源地。闽西南游击区坚持古田会议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如同经过长征的红军发展为强大的八路军一样,闽西、闽粤边、闽赣红军游击队20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罗忠毅为参谋长,王集成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两个团。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2月27日,新四军第2支队以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白土镇广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2支队从白土出发,踏上抗日征途,向皖南开进。至此,闽西南红军游击健儿结束了三年艰苦奋战的游击生活,走出了深山密林,汇成抗日的铁流,高举起新四军的旗帜,奔赴大江南北的敌后战场,去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对于南方三年游击区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年12月13日通过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给予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至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新时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卓绝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与长征精神、苏区精神一脉相承,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启示。

一要稳舵定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连城新泉写给林彪的一封长信中,首次以文字形式提出“绝对的党领导”的思想。其后在1929年年底召开的古田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原则、制度、内容、措施等,作了深刻的阐发和科学的规定,从而全面确立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原则和组织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对军队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红军游击队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及时组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稳舵定向,让红军游击队看到了方向、充满了信心、激发了力量。广大红军战士“漫漫长夜望北斗,坚信党在我心中”,抱定“献身于党”的崇高信念,取得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鲜活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要从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中,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加深对闽西“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的历史认知和信念追求,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定位及启示

二要凝聚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闽西南党和红军游击队坚持政治的原则性和政策的灵活性,运用“白皮红心”的策略,创造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两面政权”,团结可以和平相处的国民党地方势力、危害性不大的绿林土匪、愿意抗日的党派和各界人士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画出最大的同心圆,这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而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和不可缺少的法宝。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鲜活地证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的成败,革命和事业取得成功的最伟大力量是同心合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如统一战线同心圆、军民融合同心圆、网上网下同心圆、新型国际关系同心圆等,为我们擘画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启示,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握和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凝聚力量,同心同德,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要踔厉奋发,永远保持奋斗精神。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非常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与敌人斗,与大自然斗,与叛徒斗,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始终高举共产党这面旗帜,树立革命必胜信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鲜活地证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艰苦奋斗,指出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们要保持和发扬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铸就的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乘势而上、继续奋斗,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四要善作善成,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红军和游击队不断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和封锁,不断取得革命的胜利。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是一部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鲜活地证明,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通过学习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在创新中实现龙岩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新飞跃,建设普惠共享、更有温度的幸福龙岩。(来源:红色文化周刊)

红土地网编辑  赖珊盛 卢丽宽

热门评论